雞場坪鎮
貴州省盤州市下轄鎮
雞場坪鎮由省政府在2015年6月4日審批成立,雞場坪鎮轄原雞場坪彝族鄉、松河彝族鄉和原滑石鎮舊寨村、戈多村、白米寨村、七棵樹村、噠啦村、黃泥包村、朱家村、迤壩村地域,鎮人民政府駐新村村。
雞場坪鎮位於盤州市北部,距市政府所在地30餘公里,東與淤泥、羊場、舊營接壤,南與兩河、盤關、劉官相連,西抵柏果,北鄰坪地、普古,平均海拔1775米,境內年平均氣溫13.5C°,國土總面積262平方公里,轄29個村(居)425個網格306個自然村寨,居住有漢、彝、苗、布依、白、水等民族共31006戶100176人,農業人口29984戶95947人。
2019年9月,雞場坪鎮人民政府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
![發展中的雞場坪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4/m94ba8236385456d9cc94b0bb31164b39.jpg)
發展中的雞場坪鎮
內有水盤高速、水盤城際(規劃)、水紅鐵路、英柏二級路、松河至響水鐵路(規劃)、盤州官山機場(在建),普定至盤州高速(規劃)、雞場坪至柏果至宣威高速(規劃)、交通十分便利,是貴州盤北經濟開發區所在地。
主要以煤炭資源為主,其他工業相對發達。
雞場坪彝族鄉、松河彝族鄉、滑石鎮(舊寨村、戈多村、白米寨村、七棵樹村、噠啦村、黃泥包村、朱家村、迤壩村)
10萬餘人,主要以漢、彝、苗、布依、白、水等民族為主。政治體制雞場坪鎮黨委、雞場坪鎮政府、雞場坪鎮人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盤州市下轄的一個鎮,體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致。
2016年完成稅收1254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0家,工業總產值達40億元以上。
盤北經濟開發區是貴州省十大經濟開發區之一。
有300多年的歷史,表演時一般需要3至12人參加,除海馬外,還有其它蹈具配合,“海馬”至少一對,也可多對,還有各種動物面具,鑼鼓、嗩吶、馬鈴鐺釵、麻布包頭,“海馬”用竹編紮成馬頭狀的框架,外面裱上白紙,貼上馬毛,馬頭上還裝飾,還有尾部,分別掛在人的腰部,並用雞蛋殼做成馬眼睛,顯得活靈活現,人手抱住馬的脖子前後舞動,為紀念孟獲渡江所用的竹馬,所以稱為“海馬”,過去主要是用“馬鈴鐺”配合,每個馬上要配十七、八個鈴鐺,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增添了鑼鼓、嗩吶,過去穿長衣服,現在長短配合,大型活動要統一服裝,頭戴麻布包頭,有女子伴唱,特別是彝族轉廠,馬郎家耍海馬舞更為普遍,民族重大節日,如火把節,由政府出面,舉辦晚會,更是熱鬧,跳海馬舞時,要唱《海馬歌》,如“郎騎白馬上北坡及吹馬尾向綾羅,綾羅好客要錢買,馬兒好看要錢多”等。
過去主要用於辦喪事,現在用於辦喪事,還用於辦喜事,喜事一般用紅紙,喪事一般用白、黑、綠、蘭、黃幾種顏色。工具簡單,一般只需要剪刀,錐子、錢園。
雞場坪彝族鄉的特色舞蹈,類似於地戲儺戲,歷史上稱儺舞,屬於一種原始的宗教舞蹈。歷時傳承的羊皮鼓舞生根於雞場坪彝族鄉的壩上村,現在已有200多年的歷時,起初是借於模仿動物的動作,用於“驅邪納祥”,解除災難,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識變,也就稱為地方民族民間的一種特色舞蹈。根據表演者的分工,敲鼓、敲釵、鑼邊敲邊舞、邊唱邊跳,其餘的帶上面具,按順序入場,先是“判官”亮相,接下來是“和尚送喜”與“觀音送子”同時上場,往後才到“土地”和“彝王”上場,舞蹈動作有:大其星,小八字,小開門,以挫連,鬼兒創坑,一步三點,喜鵲登枝,北斗吊北,金錢提銀燈,黃龍擺尾,白馬懸蹄,仙人接腳,古樹盤根,癩牛搽癢,黃鶯曬翅,犀牛望月,羅漢打盹,母豬搽癢,羚羊廝打,蒼蠅搓腳。
棚戶區改造、小城鎮改造、危房改造等社會事業
驕子頂、魚洞壩水庫、卡河水庫、奇石文化林、噠啦仙谷、烏蒙大草原、錦繡盤北城市綜合體、世界古銀杏之鄉等。
![塘子邊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f/m5f997b6b89b9467ad9c4bd7f0f9ca64d.jpg)
塘子邊村
班少華(1916-1999)1978年任盤州(原盤縣特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直到退休。晚年發明醫治肺結核的良方,曾醫好過很多人。又熱心居住周圍的修橋補路,古稀之年還親自挖土石平整路基。
謝恩岳(1925-2007)彝族,住坪子村車家彎從1966年-1982年,當時的坪子大隊一直是盤縣特區的一面先進紅旗,在農業生產、民兵訓練、興辦學校、人民生活、知青安排、社會秩序等方面的工作都為鄉、區乃至全縣、全市的模範,大隊集體和其本人受到上級的多次獎勵,謝也成為市、縣領導心中的紅人,改革開放后,又帶領全大隊人民在鄧家溝、老貓田興辦焦煤廠,規模之大,生意興隆在當時是很出名的,該村很多人也由此收益致富,因而謝深受人民的愛戴。
2018年12月,入選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