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景漢的結果 展開
- 社會學家、社會調查專家
- 北京金杜律師事務所主席
李景漢
社會學家、社會調查專家
李景漢,多用於人名,最為知名者李景漢(1895.1.12—1986.9.28)先生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社會調查專家;北京通縣人;主要從事社會實地的調查與研究;曾任中央財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經濟學院教授兼調查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學研究會顧問、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顧問等職務。
李景漢先生代表作 封面
生於北京通州。1917年赴美留學,主修社會學及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獲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學位。
1924年回國,任北平社會調查所幹事。1926年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社會調查部主任兼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講師。1928年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試驗區調查部主任。1935—1944年,歷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調查組主任、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44—1947年被派往美國國情普查局考察,並參加人口研究活動,1947—1949年,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專家室工作,兼任東南亞數國農業普查顧問。1949—1952年,任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主任,並在北京大學兼課。1953年任中央財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經濟學院教授。1956年任中國人民大學調查研究室主任。1979年被聘為中國社會學研究會顧問;1984年應聘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顧問。
李景漢為中國社會調查研究和社會學教學工作做出了貢獻。他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其中在定縣所作的調查是中國知識分子運用西方社會學的方法進行實地調查的典範之一,是中國首次以縣為單位的系統的實地調查。《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一書為研究20世紀30年代中國北方的農村社區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95年1月22日 生於北京東郊通縣。
1910年 入通縣潞河學校學習。
1912年 考入通縣的協和學院。
1917年 留學美國,專攻社會學及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先後在帕瑪那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求學,獲碩士學位,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1924年 歸國。任北京社會調查社幹事,與人創辦《中國社會學雜誌》,並任幹事。
1926年 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委員會社會調查部主任,兼燕京大學講師。
1928年 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區調查部主任。
1929年 《北京郊外之鄉村家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0年 兼任北京大學農學院教授。
1933年 任河北省政研學院調查部主任。《實地社會調查方法》由北京星雲書店出版。編寫之《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由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出版。
1934年 《定縣經濟調查--部分報告書》由河北省縣政建設研究院出版。
1935年 此年始,先後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國情普查研究所調查組主任、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雲南省政府社會處編寫《昆明志》顧問、《呈貢縣誌》主編。
1937年 《中國農民問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赴美,在美國國情普查局了解各種普查方法,實地參加美國農業人口普查,併到歐洲、南美洲、非洲等二十餘國考察社會情況,搜集社會學研究資料。
1947年 出席在紐約召開的國際人口會議,代表中國發言,被吸收為人口學會會員,次年始,任聯合國糧食統計專家,赴日內瓦參加世界農業普查會議,以專員身份到東南亞地區考察,在泰國從事農業調查,兼任東南亞許多國家的農業普查顧問。
1949年 以聯合國專家身份在南京農業普查訓練班講授普查方法。任北京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在北京大學經濟系講授社會調查研究方法。
1953年 任北京財經學院教授。
1954年 任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教授、調查研究室主任。
1960年 任北京經濟學院教授。
1978年 任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教授。
1979年 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顧問。
1981年 《北京郊區鄉村家庭生活調查札記》由三聯書店出版。
1985年 中國人民大學為祝賀李景漢從事社會研究和教學60周年及90壽辰召開座談會。
1986年9月28日 逝世;后葬於北京萬安公墓。
李景漢的功績就在於,他是近代中國社會調查的典範實踐者。李景漢一生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運用普查法、個案法、抽樣法等對中國的都市與鄉村進行廣泛和深入的調查。在定縣所做的調查是中國知識分子運用西方社會學的方法進行實地調查的典範之一,是中國首次以縣為單位的系統的實地調查。《定縣社會概況調查》(1933)一書為研究20世紀30年代中國北方的農村社區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社會調查的典範。
李景漢於1924 年自美國留學歸來后,在北京開展各種社會調查。對李景漢而言,社會調查使他極大地改變了以前對中國社會的種種觀念,對於社會調查本身的意義和技術,也有了根本的不同觀點。
他獲得的最深的體會,即理想是理想,事實是事實,有時理想與事實竟有不可思議的矛盾;而號稱學者及謀國之士往往多靠理想,不顧事實,也是由於根本不知道事實。結果社會如何不亂,國事如何不糟? 李景漢說: "現在談民治主義的人不算少,但是有幾位曾到三萬萬農民里去實地調查的呢? 講社會主義的人也不算少,但是有幾位曾經詳細剖解民眾內容,專心研究工人現狀的呢?我以為若要徹底的補救社會,斷不能憑藉任何一種舶來品的什麼主義。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在乎赤條條的事實,在乎煩瑣複雜的事實,在乎用長時間和忍耐心換來的事實的調查。我是信仰社會調查的."
李景漢不但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為了能夠了解北京市底層平民的生活情況,他選擇了洋車夫作為調查對象,每日風雨 無阻地混跡於車夫當中,在大街小巷與他 們談話。車夫休息場所,人力車廠,車夫 家庭,統統被他走遍了。看見這位喝過洋墨水的知識分子與車夫結了不解之緣,親友們既是詫異,又是暗笑。友人借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句,送他一副對聯:"談笑無鴻儒,往來有白丁。"
在調查中,李景漢先利用當時 警廳的統計,搞清北京洋車的數目,出賃洋車的車廠的數目,以及製造洋車的鋪子的數目。北京的洋車無論是營業的或自用的必須領買車牌,即執照,並且每月必須要上捐。1924年,自用人力 1924 車的車牌要銅元60 枚,月捐40 枚。他又訪問了1300 多位車夫,選其中可靠的1000份資料做統計,並調查了出賃洋車的200 處車廠,以及100處人力車夫的家庭。據他調查的結果,洋車又稱東洋車(或人力車),是1886年從日本傳入中國天津的,后又從天津傳入北京。1898年北京街 上便有人力車出雇。調查時,在北京城內20 區署掛號的,有營業的洋車29000輛,自用的洋車7500輛,城外四郊地方掛號的洋車有7700輛,三數總計為44200輛北京當時有製造車鋪75處,出賃車廠1200處。李景漢還詳細了解車廠出賃,車夫生活及工作情況,如他們的籍貫,年齡,家庭情況,嗜好等。那些單身住在車廠的車夫,交錢與否,數目多少;睡覺是用炕還是木板,各自的數目;如何做飯;廁所狀況等等。在他調查期間,北京恰於1924年12月17日舉行電車開幕禮。李景漢提出,這對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無疑是件好事,但對那些本已在底層掙扎的洋車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社會調查對於中國的十大益處通過大量的實地研究,李景漢將自己在調查方法上的體會寫成《實地社會調查方法》一書。
李景漢花了4 年功夫,調查北京苦力及多種手藝工人的生活水平,對他們的貧窮生活做了細緻的描述。按1926年巡警廳的劃分,北京城內及四郊的住戶共計254382戶,其中貧戶計66603戶,佔總戶數的26%.貧戶中極貧戶為42983(17%)戶,次貧戶為22620戶(9%).其他為下等戶120437戶(47%),中等戶或小康之家共56992戶(22%),上等戶或富裕之家共10350 戶(5%). 所謂極貧戶,指毫無生活來源者;次貧戶為收人極少,依賑濟以維持最低生活;下等戶為收入僅夠維持每日生活,這三類合計187040戶,佔總戶數的73%。
李景漢將這些窮人的生活狀況按生活程度高低分為四種,做了細緻的描述:
第一種為僅能生存或半生不死的生活程度,人數約計10萬。其中無家可歸,住在小店,俗稱"火房子"的乞丐至少有1萬人。這些形同活鬼的人們每日沿街討要,活一天 算一天,簡直不如痛痛快快死了,其餘有家的乞丐及指望慈善機關賑濟的貧民,包括巡警廳所列為極貧的4萬多家庭。家主的職業一般為老弱車夫,各種小販及役工。一個月的工資少有超過10元的。全家所吃的米面大半是玉米面,白薯,次等小米,很少買得起青菜吃,僅有少許腌水疙瘩 或咸蘿蔔下飯。除鹽外少有別種調味。每日吃喝已是顧不過來,根本沒有做衣服的錢。有時 買些舊衣服,或得些施捨,補了又補的對付穿. 全家只能在大雜院內租一間又舊又漏的屋子住。這每月五六角的房租也很難按時痛痛快快地付給房主。家中的老婦或小孩每日到骯髒的穢土中去拾沒燒透的剩煤。全家全年的支出少有超過百元的。這種生活程度真是人類社會的羞恥與罪惡。
第二種為對付著過的生活程度。包括次貧戶及下等戶的1/3,計6萬戶。若按5口之家計算,全家全年的生活費在150~200 元之間,平均約175元。他們最常吃的為玉米面和小米麵,約佔米面總重量的80%.小米麵並非小米壓成的麵粉,乃是一種糜子面和豆面攙合的麵粉,較玉米面好吃。吃不到肉,但能吃些青菜豆腐及調料。全年食品費約為117 元。食品外最大的支出為燃料,主要燒以煤末2/3 及黃土1/3 混合搖成的煤球。多半是自己到井上去打水。全家住一間屋子,長約10尺,寬約8 尺,高約8尺,每月房租1元。全家全年添衣服僅花費約10元,被褥費1 元,一條被子可以用20年。此外別的用費極少。這些人的職業如普通車夫,僕役,無技粗工,巡警,鋪店夥計等,每月工 資約10~13 元。他們家中其他成員也盡 力掙錢,才能維持上述生活. 第三種是北平工人認為知足的生 活程度。為各類技術工人,電車的 僱工,郵差及一部分的店鋪僱員等,約6 萬戶. 第四種為北平工人認為舒適的生活 程度,包括下等戶與中等戶的一部分. 這種家庭全年生活費在300~400 元之 間,平均約350 元 所用米面重量的一半是白面和白米,其餘為玉米面,小米麵和小米。每日有 豆腐3塊,每月有肉4斤,有若干種青菜,水果及調味。在衣著方面,工人自己的費用為全年15 元,其他4 口人共20 元。工人有單,夾褂褲各兩身,兩身小棉襖褲,兩件大棉袍,一頂棉帽,一頂草帽,一雙棉鞋,四雙夾鞋,四雙襪子等。全家有大小被子5 條,褥子5 條。住兩間屋。可有若干衛生應酬費 用,兒童教育費用10 元。一部分技術 工人或商店中工薪較高的僱員方能享受 這種比較安樂的生活水平. 簡言之,北平總戶數的3/4 是包括在這4 種生活程度之內。大多數工人的飯食 所含的營養不足,也不很好吃,更談不上 在舒適的環境中吃。最好的衣服也不過是遮羞禦寒,連有能更換的衣裳的人都很少,簡直提不到美觀。工人家庭中大約有8/10 的人,一冬只有一條棉褲穿,從11 月穿 到次年3 月才換下來。大多數的工人家庭 是住在一間屋子,少有住兩間的,離合乎 健康的生活實在太遠.
有《北京人力車夫現狀的調查》(1925)、《北京無產階級的調查》(1926)、《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1929)、《實地調查方法》(1933)、《定縣社會概況調查》(1933)、《北京郊區鄉村家庭生活調查札記》(19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