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村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濉溪鎮下轄村

蒙徠村行政村隸屬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濉溪鎮,地處濉溪鎮鎮西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6公里,到鎮道路為硬化路,交通方便,距縣城6公里。

東鄰杜廟村,南鄰花園村,西鄰劉橋,北鄰土樓。轄5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蒙村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1280戶,有鄉村人口5013人,其中農業人口5013人,勞動力255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數5013人。全村國土面積616平方公里,年降水量12萬00萬萬萬毫米,適合種植小麥大豆等農作物。

經濟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308畝,人均耕地1.06畝,主要種植小麥大豆等作物;水面面積500畝,其中養殖面積200畝。
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務農打工為主。
蒙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在安徽省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1%。蒙村發展蔬菜大棚特色產業,擁有企業2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456戶。
蒙村
蒙村

社會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蒙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280戶通自來水。有1280戶通電,有50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3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50戶。
蒙村到鎮的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30輛,拖拉機7輛,摩托車90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500畝,有效灌溉率為8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9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0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00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

政治


據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蒙村村委會2019年在任領導班子成員為:
張文舉負責村全面工作
張斌負責社保、計劃生育等工作
苗勇負責綜治維穩、民兵等工作
趙士宏負責民政工作
張春負責黨務工作

旅遊


張家祠堂
蒙村大姓為張氏,大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鴰窩遷出至濉溪蒙村居住,后隨人丁興旺,遂散居附近村落。現蒙村已修建張氏祠堂,蒙村張氏現世係為:
正蒙慧汝,
益道明家,
如其守成,
基業榮華,
繼傳宗遠,
中立維良,
奉先思孝,
作善德昌,
培本清源,
文化復光;
菩提寺
菩提寺位於安徽省濉溪縣蒙西村,原名東嶽廟。據傳素有歷史。始建年代不詳。現有元朝修復的碑文記載,歷經千百年的興衰,經過文革的洗禮,幾近荒蕪。僅有十幾畝的佔地面積。零四年冬月,幾位民眾法師有因緣來到此地,目睹破敗凋敝的古廟,實感痛心。鑒於當地法師、居士、領導和民眾的誠意,以及佛法弘法利生的責任感,遂決志留下恢復振興古寺,讓此地永為福田,眾生永被佛光之普照。年底宗教證書頒發,東嶽廟更名為菩提寺,從此住眾五人開始了菩提之旅。
截止零八年底,歷時四年的共同努力,艱苦奮鬥,菩提寺已初具規模。原生的荒涼野草,幾間殘破的舊屋被典雅莊嚴的殿堂取代了。先後完成了大雄寶殿、東西觀音、地藏配殿、藏經樓、僧寮齋堂、天王殿等的主體工程。而彩畫裝修等因缺資停工而待、殿內供奉親從雲南請回的六尊緬甸白玉聖像。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韋陀菩薩大像、小尊阿彌陀佛像及兩尊國內漢白玉像、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大像。而十八羅漢像及四大天王像尚虛席以待。更有鐘鼓樓、寶塔、圖書館、放生池、庭建等工程有待完成。
古漢墓
位於蒙村與魏庄交界處,現已出土有漢文武石像。
徠美麗鄉村
濉溪縣蒙村是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示範村,也是省級農民文化樂園示範點,在推動美好鄉村建設和農民文化樂園建設的過程中,濉溪鎮著力實現雙推進,提升軟實力,把蒙村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27日,被中共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認定為美麗鄉村重點示範村。
2019年12月25日,蒙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