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點之城

2009年詹姆斯·伊沃里執導電影

《終點之城》是詹姆斯·伊沃里執導,奧瑪爾·梅特瓦利、安東尼·霍普金斯等主演的劇情類電影,於2009年在美國上映。講述了28歲的堪薩斯州大學博士生Omar Razaghi,想為已經去世多年的作家Jules Gund寫一本自傳后發生的故事。

劇情簡介


電影《終點之城》影片海報⒉
電影《終點之城》影片海報⒉
28歲的堪薩斯州大學博士生Omar Razaghi,想為已經去世多年的作家Jules Gund寫一本自傳。為此,Omar要打通三個與Jules Gund比較親近的人——Gund的哥哥、遺孀以及年輕的情婦,才能獲得撰寫自傳的認可。
歐瑪獲得了一筆獎學金,然而這筆款項、他的博士學位,以及他往後人生所仰賴的教職機會,都取決於他能否獲得作家裘洛斯·關德的傳記授權。
裘洛斯這位烏拉圭籍作家,一生只出版過一本小說《平底船》。他因故自殺,遺產分別由他的哥哥亞當、妻子卡洛琳、情婦雅登管理。當年,為了逃離納粹德國,關德家族在烏拉圭荒僻小鎮落腳。密林環繞的大宅,如今只有裘洛斯的妻子與情婦同住,哥哥與年輕的愛侶彼得則住在鄰近的磨坊屋中。收到歐瑪的來信,這三位遺產管理人雖各有心思,卻回絕了歐瑪的請求,拒絕授權。
為了挽救自己的人生,歐瑪在女友迪德莉的催促下,自美國輾轉飛到烏拉圭,要扭轉三位遺產管理人的心意。料不到,他見到的竟是自負而暗藏心機的固執老人、自傲且拒人千里的遺孀,以及善良迷人卻同樣對人生感到迷惘的情婦……平時毫無生氣的小圈子,因這年輕人的到達而突然間攪亂塵封的往事,也將每個人的人生扭轉至全然不同的方向。
有的時候,所謂的“終點”,往往代表的是另外一個全新的起點……奧瑪爾·拉贊奇(奧瑪爾·梅特瓦利飾)是一個來自於伊朗的留學生,如今他剛剛通過科羅拉多大學的申請,在那裡讀取研究生學位,與此同時,他還通過提議為剛剛去世的烏拉圭著名的小說家朱爾斯·岡德寫自傳,而獲得了學校的獎學金的資助。
《終點之城》劇照
《終點之城》劇照
然而讓奧瑪爾始料不及的是,新學期已經開始了,朱爾斯的家人卻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奧瑪爾的請求,雖然他不斷地嘗試著想要說服他們,可是連一點迴旋的餘地都沒有。不過,奧瑪爾是不會因此而退縮的,在他那擁有著強大野心的女朋友迪爾德麗(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飾)的不斷催促之下,奧瑪爾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未經邀請就擅自來到了位於烏拉圭偏遠地界的岡德家門前,希望可以親自說服這些人改變他們的初衷——沒過多久,過於強勢且事事追求高效率的迪爾德麗也加入到了他的行列當中。
岡德家的成員分別居住在一個綠植茂盛、總是籠罩在一層薄霧中的大牧場上的兩座年久失修的大房子里,他們對於奧瑪爾的不請自來也展示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朱爾斯的遺孀卡羅琳·岡德(勞拉·琳妮飾)仍然頑固地回絕了奧瑪爾的申請,她聲稱除非自己死了,否則她永遠不會允許他給自己的丈夫寫自傳;而朱爾斯的哥哥亞當(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所持的則是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他認為適當的時候推出自傳,可以當成是在以另外一種方式紀念弟弟對文學界做出的貢獻;朱爾斯的情婦阿爾丁·朗頓(夏洛特·甘斯布飾)最初的時候本來是和卡羅琳一樣的,擺出了一副誓不罷休的固執面孔,可是隨著她慢慢地愛上了奧瑪爾,開始折服於他男性的魅力之下,她改變了她的看法……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個人也發展成了奧瑪爾的最有力的支持者,他們一個是阿爾丁10歲的女兒波西婭,另外一個則是亞當思想非常實際、成熟的同性愛人皮特(真田廣之飾)。
《終點之城》工作照
《終點之城》工作照
毫無疑問的是,岡德家的成員之間構架出來的是一個異常複雜的家庭結構,而 奧瑪爾的到來勢必會打碎這個本來就已經脆弱到不堪一擊的共存關係,然後引發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現狀和命運發出質疑——奧瑪爾要如何做才能及時取得他夢寐以求的自傳許可權,繼而獲得獎學金?他在這段時間所經歷的一切,勢必會對他的未來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不僅僅展示出了愛情不具備任何具體形態的隨意的天性,還有人們應該如何避免或對抗與生命有關的選擇。

演職員表


演員表

奧瑪爾·梅特瓦利 Omar Metwally ....Omar Razaghi
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Adam
勞拉·琳妮 Laura Linney ....Caroline
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 ....Arden Langdon
真田廣之 Hiroyuki Sanada ....Pete
諾瑪·阿萊昂德羅 Norma Aleandro ....Mrs. Van Euwen
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 Alexandra Maria Lara ....Deirdre
Norma Argentina ....Alma
Eliot Mathews ....Deirdre's Escort
Nicholas Blandullo ....Young Adam
Sofía Viruboff ....Adam's Mother
James Martin ....Postman
Susana Salerno ....Helpful People at the Bus Depot
César Bordón ....Helpful People at the Bus Depot
Diego Velazquez ....Helpful People at the Bus Depot
Rossana Gabbiano ....Helpful People at the Bus Depot
Julieta Vallina ....Schoolbus Lady
Ambar Mallman ....Portia Gund
Hector Fonseca ....Old Gaucho
Oscar Rolleri ....Young Gacho
奧特魯·高茨 Arturo Goetz ....Mrs. Van Euwen's Guests
Marcos Montes ....Mrs. Van Euwen's Guests
Sophie Tirouflet ....Mrs. Van Euwen's Guests
Luciano Suardi ....Doctor Pereira
Carlos Torres ....Barber
Pietro Gian ....Taxi Driver
Julia Pérez ....Nurse
Yuri Vergeichikov ....Luis
Agustín Pereyra Lucena ....Guitarist
Pablo Druker ....Conductor
Andrew Sanders ....Caroline's Escort
製作人 Produced by:
Ashok Amritraj ....executive producer
Paul Bradley ....producer
Diana Frey ....line producer
Richard Hawley ....co-producer
Paul Lowerre ....associate producer (as Ursula and Paul Lowerre)
Ursula Lowerre ....associate producer (as Ursula and Paul Lowerre)
Vincent Mai ....executive producer
James Martin ....executive producer
Gretchen McGowan ....line producer: NYC
Simon Oxley ....associate producer
Pierre Proner ....producer
Kai Wong ....assistant producer
Katsuhiko Yoshida ....executive producer

職員表

導 演 詹姆斯·伊沃里 James Ivory
編劇 Writer:
魯絲·普羅厄·賈布瓦拉 Ruth Prawer Jhabvala ....(screenplay)
彼特·卡梅隆 Peter Cameron ....(based on the novel by)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Jorge Drexler
攝影 Cinematography:
加維爾·阿吉雷撒羅貝 Javier Aguirresarobe
剪輯 Film Editing:
John David Allen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Andrew Sanders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Graciela Oderigo ....(as Graciela Coca Oderigo)
Colin Thurston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Fernando Brun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Carol Ramsey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Luke DiTommaso ....(as Luke Di Tommaso)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Martin Bustos ....fourth assistant director
Laura Coates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Laura Costes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Julien Domercq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George Every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Vincent G. Gonzales ....assistant director: pre-production
Natalie Goulet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Montreal
Bob King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Boulder (as Robert King)
Cedrick Kluyskens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ontreal (as Cédrick Kluyskens)
Robbie Macrory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Eliot Mathews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driana Vior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幕後製作


把終點當成全新的起點
《終點之城》代表著曾經3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導演詹姆斯·伊沃里(James Ivory)與來自於德國並兩度獲得奧斯卡的編劇魯絲·普羅厄·賈布瓦拉(Ruth Prawer Jhabvala)的第23次合作,而影片的故事依據則改編自彼特·卡梅隆(Peter Cameron)所創作的一本同名小說……來自於英國的資深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在影片中飾演的是亞當·岡德,在過去超過半個世紀的表演生涯中,他先是憑藉1991年的《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摘得奧斯卡影帝的殊榮,隨後又3次獲得奧斯卡提名——因為經常在大銀幕上詮釋極富爭議的真實人物而聞名,如今已經72歲的霍普金斯的眼睛總是閃現著經歷了歲月沉澱的睿智的光芒。
也許是身為英國演員特有的職業素養和對靈魂深度的追求在作祟,安東尼·霍普金斯並不習慣於經常性地將自己浸泡在好萊塢的電影環境當中,所以這部由詹姆斯·伊沃里執導的《終點之城》就給他提供了一個相對完美的機會,而他處處展現出來的沉穩風度,也使得他成為了飾演亞當的最合適人選——身為一位知名作家的弟弟,亞當在烏拉圭的偏遠地帶過著相對偶然和舒適的生活,可是他年輕的同性愛人皮特卻因為發現了更令人興奮的追求,而打算離開他。
在安東尼·霍普金斯對《終點之城》的回憶中,影片整體的拍攝工作是在2007年完成的,在各大國際電影節進行了一番展映和巡演之後,終於如願登陸院線,霍普金斯說:“詹姆斯·伊沃里對於自己感興趣的電影話題,總是有點近乎於偏執的堅持……我一直都覺得他的電影風格和我這個人真的很搭,總是流淌著一種淡淡的且值得回味的情感,越琢磨越有味道,乍一看平靜無波,實則波濤暗涌,不斷地匯聚在一起等待著徹底地爆發的那一刻。從我看到魯絲·普羅厄·賈布瓦拉的劇本時起,就對裡面的故事變得愈發地痴迷起來,不過直到看完了拍好的電影,才為這樣一段懸而未決的情感找到了最終的歸宿。”
對於安東尼·霍普金斯來說,這部影片最具有趣味性的地方,還在於裡面的那位剛剛去世的烏拉圭作家,幾乎神出鬼沒地暗藏在了每一個單一的畫面當中……事實上,這樣的影像糾纏還源於詹姆斯·伊沃里長久以來的合作夥伴——製片人伊斯梅爾·莫申特(Ismail Merchant)的突然去世,因為這是莫申特死後伊沃里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對於他來說自然代表著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和自我療傷的一個過程,霍普金斯表示:“在此之前,我和伊沃里還有莫申特都曾不止一次地合作過,所以《終點之城》毫無疑問是伊沃里對因為心臟病突然離世的莫申特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獻禮’。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部影片是在莫申特70周年誕辰的那一天正式開始了相應的拍攝工作的,我們當時都在阿根廷,所有的攝製組成員聚在一起吃聖誕大餐,然後伊沃里特別舉杯為莫申特敬酒,他不無感傷地說,‘莫申特本應該也坐在我們中間的。’我們都非常地了解莫申特,知道他是一個多麼非凡且有著讓人難以抗拒的魅力的合作夥伴,他的缺席,也帶走了我們太多的愉快和歡樂。”
事實上,在安東尼·霍普金斯看來,詹姆斯·伊沃里和伊斯梅爾·莫申特是那種在性格方面完全相反的兩種不同的人,所以他們之間強大的維繫,則全部來源於工作上的相互牽制,霍普金斯回憶道:“他們共同製造出來的是一個積極的合作氛圍……我第一次與莫申特一起工作的經歷出現在1992年的《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中,然後沒過多久,我們又一起製作了《告別有情天》(The Remains of the Day)——不可否認的是,我與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他們都擁有著強大的人格吸引力,讓你忍不住緊緊地追隨他們的腳步。所以說,莫申特的突然離開,對於任何一個認識他的人來說,都算得上是不小的損失和遺憾。”
多次合作所積累出來的默契
如此說來,《終點之城》已經是安東尼·霍普金斯出演的由詹姆斯·伊沃里執導的第4部電影作品了,僅次於他與另外一位電影人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的合作次數,霍普金斯承認道:“雖然我很喜歡年輕有衝勁的導演,和他們一起,我感覺自己也年輕了很多……但大多時候,我更熱衷於和一些像我一樣的老頭子待著,因為我們之間更有共同語言,關注的也是相同的事物和話題。事實上,我喜歡和熟悉的人合作,尤其是通過經驗積累下來的那種默契,通過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樣我們也就省去了很多需要不斷磨合的過程,有的時候甚至連排練的時間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在開拍之前,我們就已經預想到了可能會有的結果。我特別喜歡這樣的環境,既沒有爭論,也沒有所謂的畫面分析和自我反省,整個片場的氛圍非常平靜、悠閑且逍遙自在,最適合我這樣的老年人了,反正我特別地樂在其中。每次伊沃里一有需要來找到我,我都會立馬點頭同意,因為我們都是那種懶散的老頭子,在這一方面,也算是‘臭味相投’了吧。伊沃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不管你對他提出什麼樣的要求或建議,他都會輕輕點一下頭,讓你去嘗試一下,然後自己找到答案。”
安東尼·霍普金斯在大銀幕上所展示出來的各類形象,大多時候也都是一派神情鬆弛的悠然模樣,《終點之城》中的亞當自然也不例外,對於霍普金斯來說,這顯然已經不是什麼困難的表演技能了,他解釋道:“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差不多在片場待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了我所有的表演工作,這中間我做了很多事情,包括一些大段的演講,還有我對家庭的意義做出的一整段的獨白。另外,我還和在影片中飾演了奧瑪爾·拉贊奇的那位年輕的伊朗演員奧瑪爾·梅特瓦利(Omar Metwally)共同完成了篇幅很大的對手戲,我記得那段故事發生在一家飯店……而我需要做的,就是一遍一遍複習劇本,將自己的台詞背得滾瓜爛熟,這樣我就可以儘可能地顯得從容和輕鬆了,這正好也是我一貫採取的工作方式。當我擁有足夠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時,我就能獲得更多的自信,因為我已經完全了解了劇本中的內容,只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沒理由還會感受到任何不安或壓力。當然,我也了解有些導演和演員就喜歡在拍攝現場製造出某種緊繃的脅迫感,但這些都影響不了我的心情,也許這就是上了年紀的好處吧,沒有人會認為你必須要展現出來一種雷厲風行的尖銳,一味地放鬆反而符合他們對你的想象,我喜歡這種感覺。”
不過,也正是因為亞當過於緩慢的生活節奏和步調,才使得年輕的同性愛人離他而去,安東尼·霍普金斯解釋道:“我想說的是,這就是人生——當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兩個人發現沒有辦法再像以前那麼合拍的時候,也許就該分道揚鑣了。亞當的愛人選擇了屬於他自己的生命舞台,並決定去那裡尋找一個全新的自我,至於亞當,只需要維持住一貫的態度,讓生活繼續下去,並盡量讓自己對愛人的離開不是那麼地在意……我想,可能再也找不到比亞當更一如既往、更不會改變的人了,我在詮釋這個角色的時候也感到非常地輕鬆。”
安東尼·霍普金斯下一部即將揭開神秘面紗的電影作品是由伍迪·艾倫(Woody Allen)自編自導的《遭遇陌生人》(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將會在戛納電影節的非競賽片單元進行展映,而霍普金斯對此仍然展現出了相對輕鬆自得的心情,他表示:“艾倫的劇本就是這樣,裡面的人物都顯示出的是生活中最最真實的原貌,毫不誇張地說,我真的在現場找到了和詹姆斯·伊沃里在一起才會有的放鬆感……而且當你知道自己辛苦了一段時間之後,製作出的是一部倍受期待和矚目的影片時,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感情都沒辦法替代的。而且艾倫這個人和伊沃里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包括一些工作方式,他總會帶給你一種沒什麼大不了的無所謂的情緒,一點都沒有一位知名導演的架子。”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德國Germany2009年2月7日......(European Film Market)
美國USA2009年3月21日......(Golden State Film Festival)
美國USA2009年5月1日......(Oregon Sesquicentennial Film Festival)
法國France2009年5月14日......(Cannes Film Market)
義大利Italy2009年10月16日......(Rome Film Festival)
日本Japan2009年10月22日......(Tokyo Film Festival)
美國USA2009年11月2日......(Savanna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USA2010年3月25日......(Method Fest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美國USA2010年4月16日
美國USA2010年4月23日......(limited)
希臘Greece2010年6月24日
義大利Italy2010年10月8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2010年10月14日......(limited)
新加坡Singapore2011年9月8日
中國台灣Taiwan2012年7月20日
日本Japan2012年10月6日
葡萄牙Portugal2012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