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進攻

軍事術語

對戰略防禦之敵實施的全面性進攻,或為達成戰略目的而在一定方向和地區對敵實施的進攻。它是戰略行動的基本類型之一,是大量殲滅敵方有生力量,奪取或收復領土(領海、領空)的主要手段,對實現戰爭目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介紹


戰略進攻可能在戰爭開始時實施,也可能在戰爭過程中實施。前一種通常是推行進攻戰略的國家和軍隊採用;后一種多為被侵略的國家或進行國內革命戰爭的軍隊採用,即在經過戰略防禦作戰,削弱敵方力量,發展自己,迫使敵方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后,己方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戰略進攻根據戰略目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組織實施。其方法是由各軍種在一個或數個戰略方向和地區,按照最高指揮機關的企圖和統一計劃實施一系列的進攻戰役。隨著武器裝備的更新和戰略理論的發展,戰略進攻的手段、方式、規模也在不斷發展。

戰史戰例

中國商周時期,就以進攻手段進行交戰。由於戰爭規模小,時間短,作戰方法簡單,往往一次交戰就決定勝負。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等人提出了“五則攻之”“攻其無備”“批亢搗虛”等進攻理論和原則。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曹操經過戰略防禦後轉入戰略進攻。南北朝時期的淝水之戰,晉軍在完成戰略防禦任務后實施戰略進攻,取得了戰爭勝利。
在歐洲,拿破崙戰爭初期,法國先後實施過一系列較大規模的戰略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火炮、坦克、飛機的大量使用以及空降兵的出現,使戰略進攻具有規模大、速度快、突然性強等新特點。法西斯德國推行閃擊戰進攻戰略,集中主要兵力,突然襲擊,以坦克、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速戰速決。蘇、美、英軍在打破德軍進攻后,也集中優勢兵力,實施了高速度、大縱深、立體的戰略進攻。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後期,戰略進攻的方式、規模有很大的發展。毛澤東成功地指揮了戰略進攻,經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接著進行渡江戰役,實施戰略追擊,殲滅潰逃之敵,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基本原則


①集中兵力於主要戰略進攻方向,形成以強擊弱的局面,運用迂迴包圍、穿插分割等方法,各個殲敵。在次要戰略進攻方向上盡量節約兵力。
②力爭主動出擊,出其不意。
③建立大立體、全縱深的進攻部署,組織全面保障。
④密切各軍種、戰略集團和戰役之間的戰略協同,形成強大的整體威力。⑤靈活運用非軍事手段,配合軍事打擊。

基本要求


①把握戰略進攻時機。
②周密的計劃和準備。
③正確選定主要戰略進攻方向和打擊目標。
④積極開展奪取制空權、制海權以及防天、防核鬥爭。
⑤適時組織戰略決戰。
⑥組織全面保障。周密組織戰略偵察、通信、電子對抗、工程、防化、戰略偽裝、氣象、測繪等作戰保障,以及戰略後方對前方的支援。根據戰略意圖統籌規劃,提高保障的及時性和可靠性。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克服各種困難,大力支援前線。
⑦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為戰爭的圓滿結束創造條件。隨著新式武器的不斷出現,戰爭情況將更加複雜,鬥爭更加激烈,消耗更加巨大,戰略進攻作戰的方式方法將趨於多樣化,對戰略指揮藝術、軍隊作戰能力等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進攻戰略


勃列日涅夫時期外教戰略,20世紀70年代是該戰略具體實施階段,在“和平”、“緩和”旗號下同美國展開全面爭奪,全球進攻戰略升級至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