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腫瘤

肝腫瘤

肝腫瘤是指發生在肝臟部位的腫瘤病變,是良、惡性腫瘤的統稱。肝良性腫瘤臨床少見,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肝海綿狀血管瘤。其發生常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黃麴黴素等某些化學致癌物和水土因素及消化系統其它部位腫瘤轉移有關。肝腫瘤臨床表現包括肝區疼痛、乏力、發熱、體重下降等。治療選擇手術為主,惡性者結合放化療。肝腫瘤容易併發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感染等。肝腫瘤不僅造成肝功能損害,惡性者還可導致破裂出血、肝性腦病,嚴重者會危及生命。良性者可治癒,惡性者預后差。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腫瘤科、普通外科

病因


● 肝腫瘤分為原發性肝癌、繼發性肝癌、肝海綿狀血管瘤。
● 原發性肝癌
● ● 肝癌發病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黃麴黴素等某些化學致癌物和水土因素有關。
● 繼發性肝癌
● ● 其中半數來自消化系統的原發腫瘤,如結、直腸癌,胃癌和胰腺癌等。
● 肝海綿狀血管瘤
● ● 確切病因不明。可能與發育異常、新生物、肝局灶性壞死增生、雌性激素作用等有關。

癥狀


● 原發性肝癌
● ● 早期缺乏典型臨床表現,一旦出現癥狀和體征,疾病多已進入中、晚期。常見臨床表現有肝區疼痛、全身及消化道癥狀和肝大等。發生肺、骨、腦等臟器轉移者,可產生相應癥狀。
● 繼發性肝癌
● ● 常以肝外原發腫瘤所引起的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肝轉移癌結節較小時,一般無癥狀。隨轉移病灶的增大,可出現上腹或肝區不適或隱痛,病情發展,則出現乏力、發熱、體重下降等。體檢可觸及增大的肝或觸及堅硬的癌結節。晚期患者可出現貧血、黃疸、腹水等。
● 肝海綿狀血管瘤
● ● 瘤體較小時無任何臨床癥狀,增大後主要表現為肝大及壓迫癥狀。可壓迫胃、十二指腸等鄰近器官,引起上腹部不適、腹脹、噯氣、腹痛等癥狀。

檢查


● 確診肝腫瘤需進行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

原發性肝癌

● 肝癌血清標誌物檢測:甲胎蛋白(AFP)和血液酶學以及其他腫瘤標誌物如癌胚抗原(CEA)、糖鏈抗原CA199等呈陽性。
● 影像學檢查:
● ● 超聲檢查:可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所在部位以及肝靜脈或門靜脈內有無癌栓,其診斷符合率可達90%;
● ● CT檢查:具有較高的解析度,肝癌診斷符合率可達90%以上,可檢出直徑1.0cm左右微小癌灶;
● ● 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診斷價值與CT相仿,對良、惡性肝內佔位病變,特別是血管瘤的鑒別優於CT;
● ● 選擇性腹腔動脈或肝動脈造影檢查:對血管豐富的癌腫,其解析度低限約1cm,對小於2.0cm的小肝癌其陽性率可達90%;
● ● 肝穿刺行針吸細胞學檢查:在B超引導下行細針穿刺,有助於提高陽性率;
● ● 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PET):可在發病早期,根據疾病引起的局部組織代謝改變發現病灶,有助於良、惡性肝臟佔位病變的鑒別,特別在判斷治療后肝內有無癌組織殘留、有無複發及肝外臟器轉移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但因價格較為昂貴,目前該檢查一般不作為首選。

繼發性肝癌

● 大多數繼發性肝癌患者視原發腫瘤不同,腫瘤標誌物各異。少數來自胃、食管、胰腺及卵巢的肝轉移癌則可有甲胎蛋白的升高。有癥狀者多伴有鹼性磷酸酶(ALP)、谷氨醯轉肽酶(GGT)升高。癌胚抗原升高有助於肝轉移癌的診斷,結直腸癌肝轉移時癌胚抗原陽性率高達60%~70%。CT表現為混合不勻等密度或低密度佔位,典型的呈現“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檢查肝轉移癌常顯示信號強度均勻、邊清、多發,少數有“靶征”或“亮環征”。

肝海綿狀血管瘤

● 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B超、磁共振成像、CT檢查。其中磁共振成像特別是強化磁共振成像,對本病診斷最有價值,特異性達92%~100%。

診斷


● 根據病史、肝區疼痛等臨床表現,結合輔助檢查等診斷。
● 原發性肝癌
● ● 診斷需結合病史、癥狀、體征,可檢測肝癌血清標誌物甲胎蛋白進行篩查,確診主要依靠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診斷符合率可達90%。
● 繼發性肝癌
● ● B超、CT、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等影像學檢查有重要診斷價值。腫瘤標記物癌胚抗原、糖鏈抗原CA199、糖鏈抗原CA125等對胃癌、結直腸癌、膽囊癌、胰腺癌、肺癌、卵巢癌等肝轉移具有診斷價值。甲胎蛋白檢測則常為陰性。
● 肝海綿狀血管瘤
● ● 根據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檢查,特別是強化磁共振成像,對本病診斷最有價值,特異性達92%~100%,不難做出診斷。

鑒別診斷


● 首要區別肝大的原因,是否為代謝性疾病、良性肝腫瘤,如肝海綿狀血管瘤以及肝的轉移瘤如神經母細胞瘤。經甲胎蛋白測定、超聲波探測和CT或核磁可協助診斷。
● 用靜脈腎盂造影檢查,可與腹膜后腫瘤如腎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畸胎瘤相鑒別。
● 醫生通過病史及輔助檢查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

治療


原發性肝癌

● 早期採用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手術切除包括部分肝切除和肝移植。
● 消融:通常在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行微波、射頻、冷凍、無水乙醇注射等消融治療。
● 放射治療。
● 經肝動脈和(或)門靜脈區域化療或經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
● 全身藥物治療包括生物和分子靶向藥物,以及中醫中藥治療。

繼發性肝癌

● 轉移性肝癌須根據原發腫瘤的治療情況,總體計劃行綜合治療。手術方式有肝部分切除,如原發癌和肝轉移癌均可切除,可行同期手術治療。對不適於手術切除的肝轉移癌或術中發現不能手術切除者,可選用區域灌注化療、經肝動脈化療栓塞、消融等局部治療。

肝海綿狀血管瘤

● 手術切除是治療肝海綿狀血管瘤的最有效方法。但小的無癥狀的海綿狀血管瘤不需治療,可定期隨訪。

危害


● 不僅造成肝功能損害,惡性者還可導致破裂出血、肝性腦病,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預后


● 良性者可治癒,惡性者預后差。

預防


● 積極治療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保證充足睡眠。
● 遵醫囑,避免服用肝損傷藥物,出現不適,及時就診。
● 飲食宜高蛋白、低脂、富含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飲食。

參考文獻


● [1] ZHAO Lijin. 肝癌發生髮展機制的研究進展及其治療現狀. 中國普通外科雜誌, 2018, v.27(7):114-127.
● [2]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下冊。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