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桃花
錦葵科梵天花屬直立亞灌木狀草本植物
地桃花(學名:Urena lobata Linn.)是錦葵科,梵天花屬直立亞灌木狀草本植物,高可達1米,小枝被星狀絨毛。莖下部的葉片近圓形,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鋸齒;中部的葉卵形,葉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絨毛;葉柄被灰白色星狀毛;托葉線形,花腋生,單生或稍叢生,淡紅色,花梗被綿毛;小苞片基部1/3合生;花萼杯狀,裂片較小苞片略短,兩者均被星狀柔毛;花瓣倒卵形,果扁球形,7-10月開花。
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印度和日本等地區也有分佈。喜生於乾熱的空曠地、草坡或疏林下。
該種莖皮富含堅韌的纖維,供紡織和搓繩索,常用為麻類的代用品;根作藥用,煎水點酒服可治療白痢。
地桃花
莖下部的葉近圓形,長4-5厘米,寬5-6厘米,先端淺3裂,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鋸齒;中部的葉卵形,長5-7厘米,3-6.5厘米;上部的葉長圓形至披針形,長4-7厘米,寬1.5-3厘米;葉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絨毛;葉柄長1-4厘米,被灰白色星狀毛;托葉線形,長約2毫米,早落。
花腋生,單生或稍叢生,淡紅色,直徑約15毫米;花梗長約3毫米,被綿毛;小苞片5,長約6毫米,基部1/3合生;花萼杯狀,裂片5,較小苞片略短,兩者均被星狀柔毛;花瓣5,倒卵形,長約15毫米,外面被星狀柔毛;雄蕊柱長約15毫米,無毛;花柱枝10,微被長硬毛。
果扁球形,直徑約1厘米,分果爿被星狀短柔毛和錨狀刺。花期7-10月。
該種葉形變異較大。
物種名稱 | 形態特徵 | 產地生境 |
粗葉地桃花(Urena lobata Linn. var.scabriuscula(DC.) Walp.) | 該變種的葉密被粗短絨毛和綿毛,下部的葉較寬而很少分裂,先端通常3淺裂,基部、近心形,上部的葉卵形或近圓形,具鋸齒;小苞片線形,密被綿毛,略長過於萼片;花瓣長10-13毫米,與地桃花不同。 | 分佈於中國福建、廣東、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生於海拔高500-1500米的草坡、山邊灌叢和路旁,為各地極常見植物。分佈於印度至馬來西亞等地區。 |
湖北地桃花(Urena lobata Linn. var.henryi S. Y. Hu) | 葉膜質,下部的葉卵形,長6-8厘米,寬4-5厘米,基部圓或鈍,上部的葉橢圓形,兩端狹,上面被不明顯疏柔毛,下面被灰色絨毛。小苞片和萼片均被絨毛;花瓣長約1厘米。 | 特產中國湖北省。 |
雲南地桃花(Urena lobata Linn. var.yunnanensis S. Y. Hu) | 葉似械葉狀,莖下部的葉卵形,常掌狀3-5淺裂,具不整齊齒牙,上部的葉卵形或橢圓形,具不整齊齒牙,上面粗糙,被星狀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狀絨毛。花近簇生,很少單生;小苞片疏被星狀柔毛,長約4毫米,較萼片為短;花瓣長15-25毫米,粉紅色。蒴果大,直徑7-8毫米。該變種的主要特徵是葉為械葉狀,花較大而與地桃花不同。 | 分佈於中國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生於海拔1300-2200米的山坡灌叢或溝穀草叢間。 |
中華地桃花(Urenalobata Linn. var.chinensis (Osbeck) S. Y. Hu) | 亞灌木狀草本,高達2米。莖下部的葉卵形或近圓形,常3-5淺裂,莖上部的葉卵形,具鋸齒,上面疏被星狀長柔毛或近無毛,下面被灰黃色長柔毛和星狀短柔毛,沿葉脈被長粗毛;葉柄被灰黃色星狀毛。小苞片被星狀長柔毛,與萼片近等長或稍長;花瓣長12-15毫米。該變種的葉大都為卵形,下面被灰黃色長柔毛和星狀短柔毛而與地桃花不同。 | 分佈於中國福建、廣東、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和雲南等省。 |
喜生於乾熱的空曠地、草坡或疏林下。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強,較乾旱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一般土壤均可種植,但以向陽、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好。
分佈於中國雲南(文山、紅河、玉溪、楚雄、思茅、臨滄、德宏、怒江、麗江等地州)、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等省區。也分佈至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印度和日本等國家。
地桃花
於3-4月播種,直播,按行株距33厘米×33厘米開穴點播,穴深約3厘米,每穴播4-5粒種子,每1畝用種量15-22.5千克。播后覆蓋薄細土2厘米,澆水保濕。亦可播種育苗,撒播,當苗高15-20厘米時移栽。
田間管理 直播苗高約7-10厘米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長期間需追肥2-3次,以人畜糞水或堆肥為主。
地桃花
莖皮富含堅韌的纖維,供紡織和搓繩索,常用為麻類的代用品;根作藥用,煎水點酒服可治療白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