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疽

背疽

背疽多發於項背處,屬現代醫學“蜂窩織炎”範疇。蜂窩織炎為廣泛的皮膚和皮下疏鬆結締組織的瀰漫性化膿感染。背疽大部分是原發的,細菌通過皮膚細小的創傷而侵入皮內;也可為繼發性,即由其他局部化膿性感染直接擴散而來,或由淋巴管或血行性感染所致。背疽表現為局部呈瀰漫性浸潤性紅腫,境界不清,並有顯著地凹陷性水腫,嚴重者其上可發生水皰、血皰,局部疼痛顯著,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背疽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給予大劑量抗生素、支持療法、加強營養、多種維生素及止痛或退熱等治療。該病起病急,病情較重,發展迅速,且一般瘡口面積較大,若治療不當易併發膿毒血症、敗血症,使病情迅速惡化危及生命。部分背疽可以治癒,經過規範治療后,多數患者癥狀可以逐漸好轉直至痊癒。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

病因


● 本病為廣泛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瀰漫性化膿性炎症。有人認為,丹毒是一種淺表的蜂窩織炎,二者病原菌相同,多為溶血性鏈球菌,有時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以由流感嗜血桿菌、厭氧性或腐敗性細菌所引起。
● 大部分背疽是原發的,細菌通過皮膚細小的創傷而侵入皮內;也可為繼發性,即由其他局部化膿性感染直接擴散而來,或由淋巴管或血行性感染所致。

癥狀


典型癥狀

● 初起局部呈瀰漫性浸潤性紅腫,境界不清,並有顯著地凹陷性水腫,嚴重者其上可發生水皰、血皰,局部疼痛顯著,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 以後組織逐漸溶解軟化而出現波動,破潰而成潰瘍,經2周左右結痂而愈。亦有不破潰者,炎症浸潤自然吸收而消退。有局部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有時可併發壞疽、轉移性膿腫及敗血症。
● 常發生於四肢,局部有明顯搏動痛及壓痛。炎症進一步向深部組織蔓延可波及肌腱及骨,導致筋膜炎、肌炎。

其他癥狀

● 嚴重者可見頭痛、關節痛、發熱、乏力、噁心等全身表現。
● 局部淋巴結可腫大。

檢查


● 實驗室檢查:了解血細胞是否升高;細菌培養培養出致病菌。
●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作為診斷依據。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典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即可確診。
● 初起局部呈瀰漫性浸潤性紅腫,境界不清,並有顯著地凹陷性水腫,嚴重者其上可發生水皰、血皰,局部疼痛顯著,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 血白細胞可升高。
● 組織液培養,可培養到相關致病菌。

鑒別診斷


● 背疽需要與接觸性皮炎、丹毒等疾病鑒別,可通過病史、臨床表現、血常規檢查等區別。

治療


● 背疽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給予大劑量抗生素、支持療法、加強營養、多種維生素及止痛或退熱等治療。

外用藥物、局部治療

● 局部熱敷,患肢休息,也可用紫外線或超短波物理療法,當局部形成膿腫后,需施行切開引流。

口服藥物、全身療法

● 給予大量敏感抗生素,如考慮鏈球菌感染者給予青霉素,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克林黴素、紅黴素等。必要時使用二聯抗生素聯合治療,如給予頭孢類抗生素聯合抗厭氧菌藥物甲硝唑類。
● 對於複發性蜂窩織炎可試驗性使用抗生素預防複發,小劑量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可以減輕組織水腫,防止病情惡化。

危害


● 患者常有惡寒、發熱等癥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 疼痛等全身癥狀
● ● 嚴重者可發生水皰、血皰,局部疼痛顯著,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 筋膜炎、肌炎
● ● 蜂窩織炎得不到有效治療,可產生筋膜炎、肌炎、皮下膿腫、敗血症等,甚至導致死亡。少數鏈球菌感染者可合併腎炎。罕見的蜂窩織炎可合併急性心功能不全、上呼吸道阻塞等。

預后


● 部分背疽可以治癒,經過規範治療后,多數患者癥狀可以逐漸好轉直至痊癒。罕見的蜂窩織炎可合併急性心功能不全、上呼吸道阻塞等,甚至會導致死亡。

預防


● 局部外傷、血運不良、擠壓癤腫以及放射療等均可為本病的誘因,因此預防外傷、禁止擠壓癤腫可達到一定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