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組

韓江組

suturalis、Globigerin orien ocostatites

命名


鍾水仙等1981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廣東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珠1井;參考剖面位於白雲凹陷PY27-2-1井。

沿革


韓江組以珠1井594~1062m井段為層型剖面,系指位於珠江組粵海組之間,由灰色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與灰色細礫岩組成的兩個沉積旋迴組成的地層,其中夾二薄層瀝青質頁岩。時代為中中新世。該組曾被稱為中中新統“第二組”(1977、1978)及“珠江口群珠三組”(1979)。《廣東省區域地質志》(1988)等廣泛沿用了此名稱。

特徵


可分為上、下二段:下段上部以灰色粉砂質泥岩為主,夾灰色泥質粉砂岩及薄層瀝青質頁岩,下部為灰色細礫岩;上段上部為灰色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夾細礫岩,下部以灰色細礫岩為主,偶夾粉砂質泥岩和泥質粉砂岩,局部炭屑富集。與下伏中新世珠江組為整合接觸;與上覆中新世粵海組為假整合接觸。該組位於地震反射界面T2和T4之間。本組含有孔蟲、鈣質超微和孢粉化石,有孔蟲化石為N15—N9帶,特徵分子有Globorotalia siakaensis、Orbulina suturalis、Globigerinoides subquadrilobatus等以及一些底棲類屬種;鈣質超微化石屬NN5—NN9帶,主要有Discoaster hamatus、Catinaster coalitus、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Sphenolithus heteromorphus、Helicosphaera orientalis等;孢粉為Florschuetzia levipoli?Zonocostatites cf. Ramonae組合。時代為中中新世。本組屬海進序列明顯的海濱、淺海及河口三角洲相沉積。分佈於珠江地區,岩性厚度變化較大,自西向東,由北向南岩性變細,厚度加大,厚51~130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