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

由孫中山先生創立

中國國民黨(Kuomintang of China,縮寫KMT;亦可直譯作“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成立於1894年,由孫中山先生創立,其前身是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1912年,同盟會聯合4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1923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在孫中山領導下,於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實現國共合作。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后,國共第二次實現合作,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重新挑起內戰。1949年7月16日,為挽救敗局,國民黨頑固派成立“非常委員會”,由蔣介石任主席,1949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台北,現為中國台灣地區政黨。

2020年3月7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補選舉行投票,郝龍斌承認敗選,江啟臣勝出。

發展歷程


中國國民黨成立於1894年,由孫中山先生創立,其前身是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
1912年,同盟會聯合4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
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
1923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在孫中山領導下,於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實現國共合作。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后,國共第二次實現合作,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重新挑起內戰。
1949年7月16日,為挽救敗局,國民黨頑固派成立“非常委員會”,由蔣介石任主席。
1949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台北。蔣介石連任總裁至1975年4月5日去世。蔣介石去世后,廢除“總裁”制,改稱中央委員會主席,由蔣經國連任至1988年1月13日去世。其後則由李登輝繼任至2000年3月,國民黨在台灣大選中失敗,李登輝被迫下台,由連戰繼任。2000年6月18日,國民黨召開“十五全”臨時會,連戰正式當選為黨主席。
2016年4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將公布新一波黨務人事布局,政策會執行長將由前“立委”蔡正元出任,副執行長則由前“立委”蘇清泉、吳育升及前國大代表庄隆昌擔任。此外,文傳會副主委由手工藝推廣中心董事長鬍文琦接下,考紀會副主委則是前組發會副主委郭榮豐。
2016年5月18日下午,中國國民黨通過3位副主席的人事案,3人分別為:前台中市長鬍志強、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即將卸任台灣省主席的林政則。
2017年5月20號,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進行正式投票,中國國民黨開票中心晚上9點左右宣布開票結果:台灣地區前副領導人吳敦義以52.24%的得票率勝出,確認當選新一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8月20日,吳敦義宣誓就任黨主席。
2020年1月1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正式通過吳敦義請辭去黨主席一職。
2020年3月7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補選舉行投票,由前副主席郝龍斌與青壯派“立委”江啟臣兩人競爭,接近傍晚6時,江啟臣得票明顯領先,郝龍斌發表聲明承認敗選。
2020年3月7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補選舉行投票,郝龍斌承認敗選,江啟臣勝出。

政黨主張


在李登輝主政的12年期間,逐漸偏離一個中國路線,將中國國民黨改造為“台灣國民黨”,導致黨內理念不清、路線爭議不斷,新黨、親民黨相繼出走。為凝聚人心,國民黨決定重新確立立黨理念和路線。
(一)政治定位方面:明確聲明國民黨是“不是外省黨,也不是台灣黨,更不是台獨黨”,“本土化”絕不是族群化、省籍化、更不是“去中國化”。
(二)兩岸關係方面:全面清除李登輝分裂路線的影響,回歸“一個中國”路線。強調國民黨對於“一個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追求兩岸和平穩定關係,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台海和平區,在台灣優先的前提上,逐步邁向民主、自由、均富的統一。兩岸擱置政治爭議,從事制度競賽,走向全政治經濟建設,形成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的現代化國家。積極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加強全方位交流,推動城市交流、政黨交流、高層互訪。推動兩岸經貿鬆綁,促進兩岸資金、人員及資訊移動透明化,創造國際企業戰略聯盟的環境。
(三)在“國防外交”方面:建構全民參與的現代化“國防”,以精實軍隊戰力,落實“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指導。擴大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及國際組織,鞏固、增進與“邦交國”的關係,積極拓展與其它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團結全球華僑,弘揚中華文化,共同建構全球華僑的生命共同體。
(四)政治方面:遵守“憲法”及“增修條文”,堅決貫徹“雙首長制”;堅持政黨政治與責任政治原則,建立優質化民主。制定政黨法及政治獻金法,並對政黨投資或經營營利事業進行合理規範與限制。進行選區重劃,“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采“單一選區兩票制”等等。
(五)經濟方面:提升科技研發水準,編列研發經費,引導民間投入研發工作,以強化產業競爭力。開放“三通”、鬆綁“戒急用忍”,建構以台灣為中心的矽谷台北、上海以及東京、台北、上海“雙黃金三角”,以鞏固台灣在全球經貿體系中的關鍵地位。促進就業機會、改善就業環境,保障勞工權益,增進勞資和諧。

政黨架構


國民黨的黨務組織架構主要分中央、縣市(包括直轄市)、區級黨部三級。國民黨以“全國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行使職權,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權。2000年3月下台,國民黨為“浴火重生、從零開始”,於2000年6月後開啟了黨務改造工作,改造后的組織架構主要為:
(一)“全國代表大會”。為該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代表任期為4年。主要職權為:修改黨章,決定政綱、政策,檢討中央委員工作,討論黨務與政治議題,同意任命黨主席提名的副主席,通過黨主席提名的中央評議委員,通過黨提名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
(二)主席。國民黨設主席1名,自2001年後改由黨代表選舉產生為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連選可連任一次。2001年3月,國民黨首次舉行黨主席由黨員直選活動,現任黨主席連戰以高達97.09%的得票率當選。主總理理全黨黨務,為“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及中央常務委員會的主席,在主要決策上擁有最後的決定權。另外,國民黨可提名數名副主席,經“全國代表大會”同意任命。目前國民黨共有6名副主席,依順為:共有6位副主席,依次為前“行政院長”蕭萬長、“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前“內政部長”吳伯雄、林澄枝、“立法院副院長”江丙坤、現任台北市長馬英九。
(三)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置委員210人,候補委員105人,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任期4年。中央委員會主要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並對外代表該黨,討論及處理黨務與政治事項,選舉中央常務委員等等。中央委員會設有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1-3人,主要黨主席提名、中央委員會通過任命。秘書長直接掌管中央委員會屬下的各個機關,在國民黨的決策機構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現任秘書長為林豐正。
中央委員會下面設置政策、組織發展、文化傳播、行政管理4個委員會及“國家發展研究院”、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考核紀委委員會三個直屬運作單位。
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務,是國民黨的最高決策機關,舉凡黨政的重大決策和決議,均在此會議中決定。中央常務委員會置常務委員31人,下台後改由黨主席指定為中央委員會委員互相票選產生,並隨著“立法院”黨團在黨內決策地位的提高,“立委”在中常委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佔半數左右。
(四)中央評議委員會。它是國民黨的諮詢機構,其成員由黨主席聘任,提請“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或追認。中央評議委員以會議方式行使職權,置主席團主席若干人,主持會議。
(五)地方黨部。國民黨由於歷史悠久,加之長期執政,在各地都設立了綿密的地方黨部與基層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