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第二戰場
歐洲第二戰場
歐洲第二戰場 指的是1943年11月底,英美蘇三國首腦在伊朗召開了歷史性的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5月底實施歐洲登陸計劃,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後來,由於登陸規模擴大,實際登陸日期就推遲到了1944年6月6號。諾曼底登陸的最終實施,不但緩解了蘇聯的壓力,而且對德國形成戰略夾攻,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早在1941年9月,進入1942年,形勢繼續惡化,蘇聯紅軍在兇猛的德軍面前且戰且退,經受著巨大的人員傷亡;英國軍隊在北非被隆美爾擊敗;太平洋戰場上,剛剛投入戰爭的美國無法應對日本的強大攻勢,東南亞各國相繼淪陷。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再次提出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牽制德軍的要求。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也認為有這個必要。
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應該首先集中英美的力量進攻北非,防止德國奪取連接歐亞大陸的中東地區。1942年7月,在英國的堅持下,英美決定首先在北非實施登陸。8月,丘吉爾親自飛抵莫斯科,向斯大林通報了這個決定。斯大林當然對英美的決定感到憤怒,但這次英蘇首腦會晤卻促進了兩國的相互理解,對兩國攜手對法西斯作戰具有重要意義。
丘吉爾訪蘇期間,蘇聯紅軍正在南部的斯大林格勒與德軍進行生死大決戰。在這場歷時七個月的戰役中,蘇聯紅軍消滅了大約150萬軸心國軍隊,扭轉了蘇德戰爭,乃至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局面。
斯大林格勒戰役牽制了德國的力量,幫助英美盟軍成功在北非登陸,扭轉了北非戰局。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對全人類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構成嚴重的威脅。在反法西斯的鬥爭中,西方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都迫切要求聯合行動,抗擊侵略,捍衛獨立和自由。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2年元旦,26個國家齊集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組成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它的組成大大加強了國際反法西斯力量。摧毀法西斯成了各國共同的目標,正是這種根本利益使他們在戰爭中互相配合,並贏得最後的勝利。
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戰役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主要戰場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開始牢牢掌握戰場的主動權。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人民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隨著1943年的來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國家在各大戰場都開始了人們期盼已久的反攻,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時機日益成熟。
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節節勝利,盟國之間的合作也越來越密切。開羅會議后,1943年11月28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
會議通過了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並決定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以儘快打敗納粹德國。這次會議對鞏固反法西斯聯盟起了重大作用,為1944年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創造了條件。
德黑蘭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通過了關於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定,即"霸王行動"計劃。為了在歐洲的登陸戰役,美英盟軍在英國集中了大量的兵力。這次代號為“霸王行動”的戰役,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由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指揮。
1944年6月6日,3個盟軍空降師在德國防線背後著陸,隨後5個師的部隊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的灘頭強行登陸。盟軍站穩腳跟后,開始向法國內陸進攻。8月,光復巴黎。諾曼底登陸戰役實現了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同時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開始了大反攻。
1944年6月6日凌晨,一項代號為“D”日的軍事行動在 這次登陸作戰,盟軍出動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陸艇、804艘運輸艦、數以百計的坦克和15.6萬名官兵(7.3萬名美軍,8.3萬名英國和加拿大軍),分五路向諾曼底海灘發起猛烈的攻擊並開始登陸。登陸的海灘從奧恩河的河口灣延伸到科唐坦半島東南部。12日,盟軍的登陸點已連成一片。7月5日,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人員已達100萬。7月24日戰役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
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將士獻身疆場。戰後,他們按國籍被分葬在諾曼底地區28座軍墓中。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裡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並攻入德國本土。
盟軍的勝利開闢了歐洲的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霸王”戰役。諾曼底登陸規模之大、戰鬥之殘酷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
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事件之一。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拖住了法西斯德國的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蘇軍的反攻作戰,也消除了德軍跨海征服英國的直接威脅;同時,它也鼓舞了歐洲人民的鬥志,促進了抵抗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從此以後,德國法西斯陷於東西夾擊、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中。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