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

漢語詞語

軍工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jūn gōng,指有關軍事方面的工業;軍火工業是一個實力強大的產業部門;軍事工程。

基本釋義


1.[war industry]∶軍火工業是一個實力強大的產業部門。
如:核工業、航空、航天、電子、兵器、船舶工業。
2.[military project]∶軍事工程。
造句
憤世嫉俗的讀者或許注意到,這類觀點肯定會受到美國軍工製造商的歡迎。

引證解釋


1.指軍事工業。
毛澤東《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例如要求建設重工業,提出大鹽業計劃、大軍工計劃等,都是不切實際的,不能採用的。”
2.指參加工業建設或修築鐵路等工作的軍人。
葉聖陶《從西安到蘭州》:“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內,天蘭鐵路就修成了……使西北的大動脈暢通無阻。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萬軍工的功勞,這是不止一個民族的兩萬多民工的功勞。”

基本含義


軍工:
1.軍事工業的簡稱。
2.指軍隊輔助人員。
這又分成兩類,一種是工程技術人員,包括各研究所的技術軍官和技術士官、各軍工企業職員(從事軍械研製和生產)。一種是軍隊臨時雇傭的沒有軍隊編製的軍隊僱員(在軍隊前線勤務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提供後勤服務,80年代時軍隊雇傭了大量的邊民從事這一工作)。
3.指我軍擔任火線運輸任務的指戰員。

創新發展


齊齊哈爾軍工
齊齊哈爾軍工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張太銘日前在參與印度國防分析研究所的閉門研討會上表示,中國軍隊之所以能在短短20年內依靠自身力量變得如此強大,主要是國家軍政領導很重視軍事工業的創新發展,積極研發和裝備各種新型武器,迅速縮短與美歐俄軍事大國之間的差距。在這一方面,中國完全可以給在此期間仍是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的競爭對手印度好好上一堂課。
一直密切關注中國軍隊軍事技術研發問題的美國專家張太銘解釋稱,中國人民在短短20年內就把本國軍隊變成一支以國產裝備為基礎的較為強大的力量,主要憑藉的是軍工領域的大膽創新。他指出,像中國和印度這樣“你追我趕”的國家,都在試圖在短短几十年內達到西方國家通過一百多年努力才實現的技術水平,但是各自選擇的道路卻不相同。在此方面中國做得最為出色,雖然現在中國依然落後於美國和西歐大國,但是差距正在迅速縮短。在全球創新排行榜上,中國已從2004年的第24位升至2009年的第6位,現在的目標是在2020年前升至第5位,並在諸如航天、原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科技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到2040-2050年則爭取與美國“平起平坐”。
美國專家指出,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國防科技領域狀況還比較糟糕,甚至比印度目前的狀況還要差,遇到了大量問題。但是最近十多年以來,中印兩國在此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印度相對保守,墨守成規,重點選擇大量引進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裝備,中國則重視自主研發,打破常規。90年代初中國大量吸引和重用失業的前蘇聯科學家,藉助他們的力量搞研發。中國軍政領導提出並推動創新發展戰略,強調科技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在關鍵技術領域絕對不能受制於人。在此方面的常規做法是積極引進和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認真研究后重新設計,最終仿製出國產產品。21世紀初,中國就充分利用這種方法,發揮自身優勢,取得了軍事創新建設的重大成果,在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殲擊機基礎上,成功研發了國產戰機殲-11B。雖然新飛機的基礎平台是俄羅斯產品,但是最為關鍵的航電設備,包括火控系統,卻是中國自主生產的。
張太銘表示,中國最初從國外獲取先進技術時,重點在於模仿,而不是自主研製。但在成功仿製蘇-27之後,中國開始加快創新步伐,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在殲-10A項目中,雖然仍能看到一些外國戰機的影子,包括基礎平台的研製,但是後來這些印跡逐漸消失,中國一批一批地逐步加工和改善產品,不斷進步,最終促使殲-10A起初包含的許多俄羅斯和以色列部件逐步被中國國產部件所替代。就這樣,中國走上了結構創新的發展道路,通過研究、轉換、改造的方式發展新技術。專門打航母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成功研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令美國防長驚訝的是,“東風-21”反艦導彈不僅在技術層面上,而且在研製的靈活性方面,也完全符合新的軍事要求。
美國專家認為,中國軍工業目前為之奮鬥的第三個層次的技術創新是成分創新,目的是提升現有武器裝備平台的整體效能。雖然中國現在還不能研製世界級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在微處理領域的能力依舊相對薄弱,但是今年1月11日第5代隱形殲擊機殲-20的成功首飛還是令舉世震驚,標誌著中國軍工業完成了突破性的創新變革。當然,總體來說,殲-20的創新水平並不是特別高。
張太銘指出,中國國防工業自20世紀末創新改革以來取得的另外一項重大成果是理順了軍工產品生產組織關係。此前中國國防工業沿用前蘇聯模式,致使武器裝備研發和生產環節脫節。科研部門研發設計出一種產品后,由工業部門,包括國防科工委指定軍工企業生產,儘管許多接到訂單的工廠根本沒有直接參與相應項目的研發。中國軍政領導層意識到,這種做法雖然對國防工業企業較為有利,但對提升軍隊裝備水平並不有利,因此決定大膽改革,確保軍方作為使用者在國防產品的生產監督中發揮核心作用,促使軍工企業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加大產品現代化升級換代力度,從而促進了中國國防工業的迅速發展。以相關產品創新專利申請數量為例,1998年中國僅申請了313項專利,而在2008年就已增至11000項,到2010年則高達15000項。相比之下,印度國防工業的今天就是中國國防工業1998年時的昨天,研發與生產脫節,軍方缺少相關產品研發和生產的發言權。因此中國軍事工業創新發展的成功模式完全值得印度借鑒。

中國軍工網


軍工領域最大最早的軍工網和軍民兩用技術網站: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
1.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2.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3.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4.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5.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6.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7.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8.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9.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10.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