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突膠質細胞瘤

少突膠質細胞瘤

少突膠質細胞瘤是起源於神經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少突膠質細胞瘤主要見於成年人,發病高峰30~40歲,在6~12歲之間有個小高峰,男女比例約為2:1。少突膠質細胞瘤來源於中央白質區的白質,其中額葉最多見,是一種生長緩慢、具有浸潤性的原發顱內腫瘤。少突膠質細胞瘤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癲癇為少突膠質細胞瘤病人最常見的癥狀,發生率為35%~85%,其他癥狀包括頭痛、視野缺損、記憶力減退、人格改變、癱瘓、失語等。少突膠質細胞瘤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視情況選擇放療和/或化療。少突膠質細胞瘤易複發,尤其是在腫瘤未完全切除乾淨的情況下。少突膠質細胞瘤的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分別為73%和49%。

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腫瘤科

病因


● 少突膠質細胞瘤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染色體片段缺失、脂肪酸結合蛋白質5表達上調等相關。

癥狀


● 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臨床癥狀並不典型,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 其中,以癲癇發作為最常見的癥狀,其他癥狀包括頭痛、視野缺損、記憶力減退、人格改變、癱瘓、失語等。

檢查


● 確診少突膠質細胞瘤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
● 頭顱X線
● ● 30%~70%的病人可見腫瘤生長部位有異常的鈣化斑。
● 頭顱CT
● ● 頭顱CT對於顯示鈣化有一定優勢。
● 頭顱磁共振成象(MRI)
● ● MRI平掃加增強掃描是本病的重要檢查手段,對於顯示腫瘤部位、與周圍結構的毗鄰關係以及判斷病變性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
● ● PET對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分級鑒定以及治療后腫瘤的殘餘和複發的診斷,可能具有一定的價值。
● 病理學檢查
● ●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以直觀地顯示少突膠質細胞瘤的組織細胞學特點,有助於該病的診斷以及鑒別診斷。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學檢查確診此病。

臨床表現

● 癲癇、頭痛、視野缺損、記憶力減退、人格改變、癱瘓、失語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表現。

影像學檢查

● 頭顱X線:30%~70%的病人可見腫瘤鈣化斑,此點對少突膠質細胞瘤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 頭顱CT:一般為邊緣不清、混雜密度的腫塊,90%的腫瘤內可見鈣化,呈條狀、斑點狀或者大而不規則,其中彎曲條帶狀鈣化具有特徵性。
● 頭顱MRI:可見腦膠質瘤較為特異的影像。
● PET:通過檢測腫瘤對葡萄糖示蹤劑的攝取,提供有關惡性程度的信息。

病理學檢查

● 見細胞密度增高、明顯的細胞異型性及核分裂象增多,可見血管增生和壞死。

分型


● 少突膠質細胞瘤包括低級別少突膠質瘤、間變型少突膠質瘤和混合性少突-星形細胞瘤。

分期


● 少突膠質細胞瘤無分期系統。僅根據WHO分級系統進行分級。

鑒別診斷


● 由於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少突膠質細胞瘤與其他的顱內佔位性病變有很多相同的臨床表現,需要與星形細胞腫瘤、腦膿腫、腦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等相鑒別,這些疾病都會出現癲癇、頭痛、認知能力改變、行為改變等癥狀。
● 還應與顱內轉移瘤相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根據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視情況選擇放療和/或化療。

手術治療

● 手術原則是: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切除腫瘤。對於複發的病人,若病人的一般情況允許,應爭取再次手術。

放療和化療

● 對於WHO分級系統分級為III級和IV級的病人,術後放化療的意義更為肯定。
● 但對於II級病人,需根據病人的年齡、腫瘤大小、切除程度、分子遺傳學指標等結果進行綜合評估再決定。

危害


● 由於腫瘤對大腦組織的壓迫以及侵犯,會使病人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可能導致病人出現記憶力減退、人格改變、癲癇發作、癱瘓、失語、視野缺損,影響病人的生活和工作。

轉移性


● 少突膠質細胞瘤以局部侵犯為主,部分病人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內轉移。轉移至顱外罕見。

預后


● 少突膠質細胞瘤的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分別為73%和49%。

預防


● 少突膠質細胞瘤尚未發現明確的病因,因此難以進行有效的預防。
● 但可以通過增強健康意識,對少突膠質細胞瘤進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增強該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