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神經外科學

小兒神經外科學

《小兒神經外科學(第2版)》內容簡介:小兒神經外科學是神經外科學的一個分支,目前正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過去10年,外科醫生和科學工作者致力於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並探索更為有效的治療策略,極大地推動了小兒神經外科學的發展,並進一步展現出該學科的重要性。

內容簡介


《小兒神經外科學(第2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小兒神經病學基礎
第1章 小兒神經病學評估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小兒神經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
第三節 神經系統檢查
第2章 小兒神經系統常見疾病分類(級)
第一節 先天性顱腦疾病De Myer分類法
第二節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法
第三節 先天性顱腦疾病的CT分類
第四節 惡性腦腫瘤的分級
第3章 小兒神經外科疾病輔助檢查
第一節 x線檢查
第二節 腰椎穿刺和腦脊液檢查
第三節 小腦延髓池穿刺術
第四節 前囟穿刺術
第五節 腦血管造影術
第六節 腦電圖描記
第七節 視頻腦電圖檢查
第八節 腦超聲檢查
第九節 放射性核素掃描檢查
第十節 顱腦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
第十一節 磁共振成像的應用
第十二節 腦磁圖
第4章 神經外科手術治療概述
第一節 手術前準備、麻醉及體位
第二節 神經外科手術的基本技術和方法
第三節 手術后處理
第四節 顯微神經外科技術
第二篇 創傷
第5章 顱內壓增高、顱內壓監測及腦疝
第一節 顱內壓增高
第二節 顱內壓監測
第三節 腦疝
第6章 新生兒顱腦損傷
第一節 新生兒顱腦的解剖生理特點
第二節 新生兒顱腦損傷機制
第三節 頭皮損傷
第四節 顱骨骨折
第五節 腦損傷
第7章 兒童顱腦損傷
第一節 頭皮損傷
第二節 顱骨骨折
第三節 腦損傷
第四節 顱內出血及血腫
第五節 顱腦損傷的急性期處理
第六節 併發損傷、併發症和後遺症
第8章 脊髓損傷
第一節 閉合性脊髓損傷
第二節 開放性脊髓損傷
第三節 脊髓震蕩
第四節 脊髓挫裂傷
第五節 脊髓休克
第六節 脊髓中央出血壞死
第9章 周圍神經損傷
第一節 病因及受傷方式
第二節 神經損傷類型及臨床病理變化
第三節 檢查與診斷
第四節 治療
第五節 神經修復技術
第三篇 腫瘤
第10章 小兒顱內腫瘤的病理生理及其特點
第一節 小兒顱內腫瘤的病理生理
第二節 3歲以內小兒腦腫瘤
第11章 小兒顱內腫瘤的繼發性損害及臨床癥狀
第12章 頭皮及顱骨腫瘤
第一節 頭皮病變
第二節 顱骨病變
第三節 顱骨其他病變
第13章 幕上大腦半球膠質瘤
第14章 顱內腦膜瘤
第一節 幕上腦膜瘤
第二節 顱后窩腦膜瘤
第15章 血管網狀細胞瘤
第16章 兒童鞍區膠質瘤
第一節 兒童視神經膠質瘤
第二節 兒童下丘腦膠質瘤
第17章 顱咽管瘤
第18章 垂體腺瘤
第19章 松果體區腫瘤
第20章 生殖細胞瘤
第21章 髓母細胞瘤
第22章 室管膜瘤
第23章 腦幹膠質瘤
第24章 小腦星形細胞瘤
第25章 顱眶溝通腫瘤
第26章 兒童聽神經瘤與神經纖維瘤病
第一節 兒童聽神經瘤
第二節 兒童神經纖維瘤病
第27章 上皮樣囊腫及皮樣囊腫
第28章 脈絡叢乳頭狀瘤
第29章 幾種大腦半球罕見腫瘤
第30章 脊髓腫瘤
第一節 髓外硬膜下與硬膜外腫瘤
第二節 髓內腫瘤
第31章 周圍神經腫瘤
第32章 顱內腫瘤的非手術治療
第一節 放射治療
第二節 化學治療
第三節 免疫治療
第四篇 腦血管病
第33章 蛛網膜下腔出血
第34章 顱內動脈瘤
第35章 腦血管畸形
第一節 動靜脈畸形
第二節 腦.面血管瘤病
第三節 大腦大靜脈畸形
第36章 煙霧病
第37章 頭皮血管瘤及顱內外交通的血管病變
第一節 頭皮血管瘤
第二節 顱內外交通的血管病變
第38章 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第五篇 先天性發育疾病
第39章 小兒神經外科疾病的神經遺傳學基礎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障礙
第三節 小兒發育中顱面骨骼的紊亂
第四節 小兒發育中神經系統的血管疾病
第五節 斑痣性錯構瘤的分子遺傳基礎
……
第六篇 功能性疾病
第七篇 感染性疾病
附錄

序言


我很高興為雷霆教授主編的《小兒神經外科學》第2版作序並深感榮幸!
小兒神經外科學是神經外科學的一個分支,目前正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過去10年,外科醫生和科學工作者致力於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並探索更為有效的治療策略,極大地推動了小兒神經外科學的發展,並進一步展現出該學科的重要性。衷心祝賀雷霆博士主編的《小兒神經外科學》第2版在中國出版。雷霆教授曾是我在德國愛爾朗根大學醫院指導過的一名極具天賦的博士生,也是與我共事過的一位高素質的神經外科醫師。
中德醫學界有個相似的傳統,就是繼承和發揚老師的衣缽。雷霆教授和他的老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外科前主任、《小兒神經外科學》第l版的作者——蔣先惠教授,就是這樣做的。同樣,雷霆教授和我之間亦是如此,無論是1993-1995年間在我的指導下在愛爾朗根進行臨床和科研工作時期,還是之後到德國的多次訪問交流,或是近年來我數次訪問中國期間,尤其是雷霆教授在武漢以“愛爾朗根模式”主持其神經外科工作和展開神經外科專業期間,我們都是這樣不斷在繼承和發揚中前進的。
最後,我想對雷霆教授及其團隊致以我深深的敬意。我願意推薦本書給中國的神經外科醫生、研究生以及對此領域感興趣的醫務人員。我相信閱讀此書將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