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羅·巴拉莫

胡安·魯爾福創作小說

《佩德徠羅·巴拉莫》是胡安·魯爾福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不僅立意深刻,而且,在藝術形式上也富有新意,迄今仍被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的巔峰小說之一”,被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

內容梗概


佩德羅·巴拉莫
佩德羅·巴拉莫
故事裡,胡安·普雷西亞受幻想的指引,在母親的指引下,前往科拉馬尋找父親佩德羅·巴拉莫。然而,他看到的是一座“冷冷清清、空無一人”的村莊。事實上,他要找的父親早已不在人世。現在的科瑪拉被披上了死亡的外衣,染上了死亡的病症。從他走進科瑪拉的那一刻起,只有未經超度、終日不得安寧的鬼魂們在與他打交道。通過這些遊盪在各個角落的魂魄,他了解了父親生前的形象——一個狡詐、殘忍、作姦犯科,同時又被命運深深玩弄,失去了兒子和愛妻的農場主。
在這部小說里,魯爾福幾乎用盡了現代派所有的寫作技巧:意識流、超現實、荒誕……然而,所有的這些寫作技巧都被他巧妙地嫁接了——真正的不留痕迹。在他樸實無華的敘述方式下,隱藏的是拐彎抹角的敘事結構,破碎迷離的魔幻氣氛融化了無窮的藝術底蘊。

點評鑒賞


佩德羅·巴拉莫
佩德羅·巴拉莫
對於胡安·魯爾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終於使我找到了為繼續寫我的書而需要尋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過三百頁,但是它幾乎和我們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樣浩瀚,我相信也會一樣經久不衰。
——加西亞·馬爾克斯
《佩德羅·巴拉莫》是一座文學高峰,只能仰視和默默攀爬。
——蘇童
評論家們稱這個集子為魔幻現實主義傑作,而事實上這時的魯爾福還相當傳統。作品中不但沒有多少魔幻色彩,即使放在19世紀也決不會有誰感到意外。但這並不影響他展示才華:一種與眾不同並從此一以貫之的質樸。他的作品全都以墨西哥農村生活為題材。一部分寫墨西哥革命,比如《孤獨的夜晚》、《烈火平原》和《我們分到了土地》。前兩篇敘述農民起義軍的慘敗和革命理想的破滅。第三篇寫革命“勝利”后農民們獲得的土地竟是一片寸草不長的乾渴貧瘠之地。另一部分則大都寫墨西哥農村的貧窮、落後和富者的為富不仁、貧者的救死不贍。
徠毫無疑問,使魯爾福躋身於拉丁美洲名作家之列的除了他的《平原烈火》,還有他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巴拉莫》(1955)。後者也許稱得上是他的集大成之作。

成就


作者被譽為“拉丁美洲新小說的先驅”,1970年獲墨西哥國家文學獎,1983年獲西班牙阿斯圖利亞斯王子文學獎。

作者簡介


胡安·魯爾福
胡安·魯爾福
胡安·魯爾福(1918-1986)出身於墨西哥農村。他幼年喪父,在體弱多病的母親的照拂下步入毫無色彩的童年。不久母親去世,魯爾福被孤兒院收留。於是,他不僅沒有肥皂泡似的兒時,也註定不會有瀟灑浪漫的青春。因為,當別人在父母膝下承歡的時候,他卻在修女的呵斥下用汗水和眼淚澆灌生活;當別人在花前月下談情說愛的時候,他卻在簡陋的文化夜校里強迫自己睜開疲憊的眼睛。但這些並沒有妨礙他向幾乎同樣貧窮的文學張開雙臂。未屆弱冠,他一邊報考公務員,一邊開始了人生道路上既崇高又艱辛的跋涉:文學創作。
他創作過不少回憶童年生活的短篇小說,還構思過一部題為《苦孩子》的長篇。未果。這時,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另一種貧窮:沒有足夠的文化和文學修養。於是,他開始廣泛涉獵一切到手的文學作品,同時不惜血本,與另外兩個“窮孩子”胡安·何塞·阿雷奧拉和安東尼奧·阿拉托雷等創辦了文學刊物《麵包》(多好的“畫餅充饑”法!)。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便是由自己的刊物《麵包》刊發的。此後他創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說,並於1953年以《平原烈火》為題結集出版。
屠孟超(1935)南京大學西班牙語教授,曾留學墨西哥。翻譯出版了《熙德之歌》、《塞萊斯蒂娜》、《盧卡諾爾伯爵》、《人生如夢》、《庭長夫人》、《貝比塔·希梅內斯》、《蘆葦和泥淖》、《堂吉訶德》等西班牙、拉美文學名著二十餘部,計五百多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