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靜脈畸形

顱內動靜脈畸形

顱內動靜脈畸形是一種較少見的先天性腦血管疾病,常併發腦出血或癲癇。好發於20~40歲,人群中發病率為0.2%~0.8%,男女發病率相當,或男性稍多。在15~45歲的腦出血患者中,患有顱內動靜脈畸形的患者比例約為38%。腦血管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原始動、靜脈并行,中間分隔為薄層內皮細胞,如果內皮細胞形成異常,動靜脈將直接相連,血液跨過毛細血管,從動脈直接流入靜脈,形成血流短路。約半數動靜脈畸形患者無明顯癥狀,一些患者會有頭痛、癲癇以及腦出血伴發的神經功能障礙。治療方法:手術切除、介入治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多種手段聯合治療以及保守治療。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包括既往出血病史,動靜脈畸形的部位,累及動、靜脈,可能導致患者偏癱、失語、偏盲,昏迷,甚至死亡。

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腦外科)

病因


● 顱內動靜脈畸形是先天性疾病,目前並無明確病因。
● 年齡、性別、妊娠、高血壓等因素,可能造成動靜脈畸形發生破裂出血。

癥狀


腦出血癥狀

● 多數患者的首發癥狀是顱內出血,表現為突發的頭痛、嘔吐,嚴重者可能出現意識障礙。

癲癇

● 可能出現癲癇大發作——意識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或癲癇局限性發作——單一肢體不自主抽動。

頭痛

● 表現為局部或整體疼痛,持續時間不定,呈脹痛。

其他少見癥狀

● 兒童可能會出現心慌氣短等癥狀。

檢查


● 確診顱內動靜脈畸形需要進行顱腦CT、MRI、MRA及腦血管造影檢查。

顱腦CT

● 主要用於出現腦出血癥狀時,明確出血體積、部位,腦組織中線結構等信息。

顱腦MRI平掃和MRA

● MRI平掃可以更加準確地判斷畸形血管團的位置信息,判斷是否位於重要功能區,MRA可以作為初篩檢查。

腦血管造影(DSA)

● 是用於確診的必須檢查,並且為後續治療提供重要信息。

診斷


● 醫生主要依據是腦血管造影(DSA)的檢查結果來診斷本病。
● 根據檢查結果判斷畸形血管的範圍、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以及血流動力學特徵。
● 對動靜脈畸形進行分級並確定治療方案。

鑒別診斷


●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多長期患有高血壓,主要表現為偏癱、失語、昏迷。不能僅以癥狀判斷疾病類型,需要至醫院就診,進一步檢查影像學判斷。
● 動脈瘤破裂致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也可伴隨意識模糊,昏迷等情況,需要腦血管相關檢查以排除。同時亦有動靜脈畸形伴發動脈瘤的情況。
● 特發性癲癇:表現為癲癇發作,需要做腦電圖等檢查明確,同時需要顱腦MRI及MRA排查可能導致癲癇的腦器質性病變。
● 偏頭痛等:是臨床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類型,以搏動樣頭痛為主要表現,頭痛多為偏側,可伴有噁心、嘔吐,光、聲刺激或日常活動均可加重頭痛。需要進行頭MRI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怎樣治療顱內動靜脈畸形


● 顱內動靜脈畸形原則上需要手術治療,但需要結合病灶位置,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以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及手術方式,具體的手術方式包括:顯微外科手術、放射外科、血管內介入治療。部分複雜、難以手術的病例,需長期隨訪觀察。

顯微外科手術——腦動靜脈畸形切除術

● 是最有效的方法,手術的目的是阻斷供血動脈及切除畸形血管團,預防出血或清除出血,治療癲癇,恢復神經功能。

放射外科治療

● 是治療顱內動靜脈畸形的重要補充手段,可單一治療或作為聯合治療的一部分,閉塞供血血管,血管閉塞在治療后2~3年發生,期間仍有可能出現破裂出血。

血管內介入治療

● 可以作為單一治療(治癒或緩解)或綜合治療的一部分,使用永久性栓塞材料完全閉塞畸形血管團。

危害


● 最嚴重的危害是畸形血管團破裂出血,會造成患者出現急性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偏癱、昏迷甚至死亡,粗略的估計總體出血率為每年3%,那麼患者存活40年的出血風險約為70%。
● 癲癇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局限性發作,也有全身性發作,需要長期服用大量藥物控制。
● 漸進的神經功能障礙:逐漸出現肢體無力、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等癥狀,影響正常生活工作。
● 頭痛:即使在沒有出血的情況下,患者也會出現頭痛,有時難以和偏頭痛等癥狀鑒別。

預后


● 顱內動靜脈畸形預后和患者術前狀態以及動靜脈畸形分級密切相關,同時術后也有可能出現新發神經功能缺陷。總的來講,一旦發現顱內動靜脈畸形,需要及時檢查並接受治療,並且需要長期隨訪。

怎樣預防顱內動靜脈畸形


● 因為顱內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疾病,目前並沒有發現其明確病因,所以尚無有效預防措施。控制高血壓、避免過度勞累可能減少其破裂出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