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河南省政府直屬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

徠河南省農業科學院(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直屬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前身是始創於1909年的河南省立農事試驗場,至今已有110多年歷史。

主要職能任務是:根據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開展農業科技創新,解決農業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科技成果示範推廣和科技服務,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傳播與培訓,促進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

基本簡介


位於省會鄭州市,是省政府直屬的正廳級事業單位。其前身是河南蠶桑局,始建於1878年(光緒四年),1952年由開封遷入鄭州,1959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河南省農林科學院,1984年更名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科研機構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現設有小麥研究所、糧食作物研究所、經濟作物研究所、煙草研究所(許昌)、園藝研究所、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農副產品加工研究所、農作物新品種重點實驗室、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等14個直屬科研機構、9個職能處(室)和1個直屬事業單位;有69個國家和省級研究中心、基地依託建立。以農作物育種與農作物品種評價為起點,組建了河南省農作物新品種良種區域試驗體系;通過試驗與品種評價,審定數以百計的農作物品種,對推動農作物品種更新,促進農業生產發揮了重大作用。對全省農業科研系統實行三級體制兩級管理,在業務上指導20個市農業(蔬菜)科學研究所(院)、30個縣(市)農業科學試驗站,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農業科研體系。重視成果轉化,以成果商品化的形式把成果推向市場、服務“三農”。

歷史沿革

1909年,河南省立農事試驗場創立。
1955年由開封遷入鄭州。
1959年經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1972年改稱為河南省農林科學院。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1984年經省政府批准復稱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科研團隊


全院現有職工近1000人,其中科技人員700餘人,具有高級職稱的35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280餘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78人、省優秀專家36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9人,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38人,中原學者5人。
2015年9月,張新友同志任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霍好勝同志任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

科研成果


“十五”以來,我院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以服務河南農業、農村、農民為己任,以出大成果、出大效益、出高水平人才為目標,緊緊圍繞科技創新、成果示範推廣和科普培訓三大職能任務,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河南現代農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科技創新方面,“十五”以來,我院共獲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8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發明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7項;通過省級以上審(鑒)定農作物新品種256個,其中國審(鑒)品種86個;獲農業部授權的植物新品種權120個;授權專利保護359件;爭取到國家級科研項目400餘項;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500餘篇。
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優質強筋早熟多抗高產廣適性小麥新品種鄭麥9023”,該品種較好解決了品種的品質、適應性和抗病性等問題,先後通過豫、鄂、皖、蘇等省和全國審定,獲得“十五”主要農作物新品種一等後補助,被農業部推薦為主導品種,累計種植面積已達2.3億畝。2005年,以鄭麥9023為主體的鄭州強筋小麥成功實現了在芝加哥期貨市場掛牌交易,成為我國第一批在國外期貨市場掛牌交易的小麥產品,為我國優質小麥產業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高產穩產廣適緊湊型玉米單交種鄭單958”,作為我國緊湊型玉米育種的重要里程碑,2000年以來,先後通過國家和冀、魯、豫、吉、遼等7省(區)審(認)定,累計推廣5.5億多畝,成為建國以來年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顯著提升了玉米產業的整體水平,為我省糧食生產連續突破1100億斤和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院根據河南省實際,經過多年的探索、積累和創新,形成了以下優勢研究領域: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棉花、高蛋白大豆、芝麻、雙低油菜)的遺傳育種研究,其中花生、芝麻育種研究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以遊離小孢子培養為基礎的單倍體育種體系研究,該技術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植物(紅薯、馬鈴薯、大蒜、山藥等)脫毒快繁技術研究;奶牛、肉牛胚胎生物技術研究;動物重大疫病快速診斷技術研究;食品安全保障技術體系研究;主要農作物的高效、簡化栽培技術研究(在棉花栽培技術方面,我院在全國是領先的。建國以來,國家在棉花栽培技術方面授獎3項,而我院就佔2項。我院創造的棉花無土栽培工廠化育苗被專家譽為棉花栽培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在科技成果示範推廣方面,我院始終堅持以自身科技優勢為依託,圍繞各地的支柱產業和優勢領域,探索院和市、縣合作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機制和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科技支撐行動,建設農村科技示範基地,實施成果示範推廣、科普及適用技術項目,開展技術諮詢與培訓、提供技術與市場信息服務等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十五”以來,我院建成了示範作用輻射全省的農業科技成果示範基地網,示範推廣面積達5.3億畝;在當前我省種植面積較大的四大作物(小麥、玉米、花生、大豆)中,我院培育的品種均佔主導地位,並且在周邊省份大面積推廣,為我省糧食生產超千億斤和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共承擔省科普及適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233項,建立省科普示範點3個,舉辦不同類型的技術培訓班1830餘場次,培訓農民19.1萬人次,推廣普及新成果、新技術270餘項,既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又使廣大農民得到了實惠,見到了效益。同時,我院結合自身科技優勢,創辦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技型企業20家,年均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年創利稅6000萬元;河南農科院種業有限公司被認定為“中國種業十強企業”;“秋樂”、“金娃娃”等種子品牌在省內外已產生了較大影響,市場佔有份額不斷擴大。通過創辦科技企業,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而且實現了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
在新的形勢下,我院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把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推動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努力把我院逐步建設和發展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全國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機構設置


1、小麥研究所
2、糧食作物研究所
3、經濟作物研究所
4、煙草研究所
5、園藝研究所
6、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
7、植物保護研究所
8、畜牧獸醫研究所
9、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
10、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
11、農副產品加工研究所
12、芝麻研究中心
13、河南省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
14、河南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重點實驗室
15、河南省糧食質量安全與檢測重點實驗室
16、河南省小麥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17、河南省農業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18、河南省油料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
19、博士后工作站

專家庫


·馬萬傑、張改平、張新友、鄒慶鵬、朱止民、張、勛、喬鵬程、房衛平
·劉康峰、衛文星、房志勇、鄭、飛、田雲峰、李保全、張兆敏、李繼軍
·尚鴻泉、宋保謙、許為鋼、雷振生、王西成、季書勤、吳政卿、趙虹
·趙獻林、胡、琳、海、燕、劉發魁、鐵雙貴、王振華、尹海慶、胡學安
·唐保軍、湯豐收、盧為國、張書芬、楊鐵鋼、梁慧珍、董文召、謝德意
·陳廷貴、李淑君、張保占、徐小利、孟月娥、張曉偉、王鵬、王晉華
·史宣傑、蔣武生、張玉亭、寶德俊、沈阿林、張翔、武繼承、魯傳濤
·張振臣、馬奇祥、劉紅彥、孫建偉、宋玉立、張玉聚、楊修身、武予清
·薛保國、徐照學、李紹鈺、白獻曉、魏成斌、鄭國清、路鳳銀、解宗方
·田建民、劉學勛、劉毓俠、楊春英、李運景、張玲、王、建、張軍鋒
·趙炳宜、侯傳偉、張、洋、衛雙玲、鄭永戰、鄧瑞廣、楊艷艷、李學伍
·郭成留、韓啟忠、丁虹、曾、凱、白樂高、韓顏軍、馬政、張克武
·張小鳴、程澤強、李茜茜、藺鋒、楊春林、趙潔萍、鄭秋梅、李錦輝
·張顯華、劉冠江、馮予玲、李文君、祁玉峽、孟媛、金榮生、胡應華
·閆文斌、趙、博、劉琨、朱朝華、吳鳳蘭、張學斌、焦宏廷、劉進前
·張磊、王漢芳、王美芳、王根松、方保停、劉媛媛、李向東、何盛蓮
·司海平

現任領導


院長張新友
黨委書記魏蒙關
副院長張勳
副院長喬鵬程
副院長房衛平
副院長衛文星
河南省農科院長垣分院揭牌創立
1月11日,河南省農科院長垣分院在河南省長垣縣進行揭牌典禮,成為河南省農科院在河南省成立的第一個縣級直屬分院。長垣分院由河南省農科院和長垣縣相徠助共建,旨在對農業科技成就加大樹模推廣,進一步加強長垣縣農業農村經濟成長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