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洋芋

彭州洋芋

洋芋,又名土豆、山藥蛋,學名馬鈴薯。原產於南美,17世紀中葉由荷蘭傳入中國,故稱"洋芋",也稱"荷蘭薯"。

目錄

簡介


彭州種植洋芋已有百年的歷史。據調查,彭州洋芋最初是由法國 天主教傳教士引進,並首先在白鹿鄉下書院種植,然後才傳入民間,品種主要有小白洋芋、大烏洋芋和水紅洋芋等。彭州洋芋以"彭縣黃洋芋"和白鹿鄉優良的種薯聞名全川。民國元年,白鹿鄉天主教華人傳教士從廣元引入"大白洋芋",該品種塊莖大,結薯多,抗病力強,產量高,兼之生長期短,適應性廣,且食用起來口感好,又沙又面,深受群眾歡迎,很快就在彭縣推廣開了,並擴至鄰近縣市,因這種洋芋額色黃白,又盛產於彭縣,當時人們就稱之"彭縣黃洋芋"。民國二十九年,省農改所將"彭縣黃洋芋"與當時省內另9個品種的洋芋作對比試驗,結果"彭縣黃洋芋"品種優勢明顯,被公認為"全省之冠",得到廣泛推廣,僅彭縣城內.洋芋種植面積即由當年的500畝擴大到民國三十一年的3萬餘畝。民國三十二年,白鹿鄉塘壩子洋芋又被發現認定為優良無病品種,當年,即被農林部四川推廣繁殖站全部收購,並特約當地農家繼續繁殖,由此白鹿鄉塘壩子洋芋以作為優質種薯聲名大振,成為四川省洋芋種子基地。解放后,彭州洋芋生產發展很快,從壩區到丘陵山區均有種植,主要產於白鹿、大寶、通濟、磁峰、新興等鄉鎮,常年種植春洋芋和秋洋芋等十餘萬畝,每年向省內外提供薯種兩千萬公斤以上,洋芋這一糧菜兼用的高產作物已成為彭州山區主要農作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