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矮地茶的結果 展開

矮地茶

藥物

矮地茶是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的全草。矮地茶味辛、微苦,藥性平和。歸肝、肺經。矮地茶的化學成分主要有內酯類、黃酮類、酚類等,還含三萜類及苯醌類等。其中,岩白菜素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矮地茶中,岩白菜素的含量不得少於0.50%。

簡介


● 正名:矮地茶
● 英文名:Aidicha
● 別稱:葉下紅、映山紅、紫金牛、平地木、矮腳茶、矮茶、地茶、老不大

功效與作用


● 矮地茶具有化痰止咳、活血化瘀、清利濕熱等功效。
● 據最新研究顯示,矮地茶具有祛痰、鎮咳、平喘、抗炎、鎮痛的作用。
● 矮地茶可用於治療濕熱黃疸、咳嗽痰多、氣喘胸滿、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有矮地茶過敏史的人群,請禁止使用。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提前告知醫生。
● 月經期女性使用矮地茶前,請諮詢醫生。
● 孕婦服用矮地茶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避免出現嚴重的後果。
● 哺乳期女性服用矮地茶前,請詢問專業醫生。

溫馨提示

● 用藥前,應諮詢專業醫生,並遵醫囑規範用藥,可以有效降低服藥產生的不良反應。

如何使用矮地茶


● 矮地茶煎汁內服時,要依據醫生的建議服用,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用藥的劑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15~30克。入藥劑量,遵醫囑服用。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生冷、油膩、辛辣食物,可能會影響藥效,請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建議下食用。
● 藥物出現變質跡象后,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矮地茶有一定的毒性。目前研究表明,矮地茶中的矮地茶素、矮地茶發揮油成分均具有毒性。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請諮詢專業醫生。
● 超量使用矮地茶,出現以下癥狀時,請及時停服。
● ● 月經過多
● ● 月經提前
● 停服矮地茶后,如果上述癥狀沒有緩解,請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
● 孕婦服用矮地茶后,出現陰道異常出血、小腹疼痛等癥狀時,請立即到醫院就診。

我該如何選購矮地茶


● 矮地茶的主要產地包括我國福建、江西、湖南、江蘇等地區。
● 矮地茶全草都可以入葯。未切斷時,根莖為圓柱形,底部有少許根。莖為紅棕色,表面有細小的縱紋、節等,質地比較硬,容易折斷。其葉聚集於莖梢,一般為灰綠色、棕褐色、淺紅棕色,葉面多破碎或稍稍捲曲,完整的葉片展開後為橢圓形,邊緣具細小的鋸齒。莖的頂端偶爾會有紅色球形的果實。
● 矮地茶飲片為不規則段狀,斷面中央為淡棕色,根莖為扁圓柱形,表面棕紅,有縱向細紋。葉子為棕綠或灰綠色,葉子多破碎,完整的葉子頂端比較尖,邊緣有鋸齒。氣味輕微,無刺激性,嘗起來有微微的苦澀感。
● 矮地茶要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儲存,注意防潮及蟲蛀。

含矮地茶的中成藥有哪些


● 紫茶顆粒: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可治療受寒引起的咳喘。
● 抗癆膠囊:有止咳祛痰、止血散瘀的功效,可治療肺虛久咳、痰中帶血等。
● 慢支紫紅丸:有消炎鎮咳、順氣化痰、健脾祛濕的功效,可治療痰多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氣急氣促等。
● 復方矮地茶片: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熱咳嗽等病證。
● 支氣管炎片:具有清熱化痰、定喘止咳的功效,可治療哮喘型慢性支氣管炎。

矮地茶和桃仁功效一樣嗎


● 矮地茶和桃仁都具有止咳、活血化瘀的功效,都可以用於治療咳嗽、肺癰、瘀血阻滯之經閉等。
● 功效區別
● ● 矮地茶還有化痰,清利濕熱的功效,可以治療風濕痹痛、濕熱黃疸等。
● ● 桃仁還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治療腸燥便秘。

用藥誤區


● 誤區1:矮地茶代茶飲,可以清熱、化痰、止咳。
● ● 矮地茶雖然具有化痰止咳、活血化瘀、清利濕熱等功效,但是開水沖泡,無法將矮地茶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不能充分發揮藥效,所以並不建議代茶飲。矮地茶最好煎汁服用,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 誤區2:孕婦可以服用矮地茶。
● ● 矮地茶具有活血的作用,懷孕期間應該盡量避免服用活血類的藥物,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而且,矮地茶中的矮地茶素和矮地茶揮髮油有一定的毒性,可能會對孕婦及胎兒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孕婦最好不要服用矮地茶。含有矮地茶的中成藥請務必諮詢醫生是否可以服用。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找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學和藥學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鍾贛生。中藥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