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三元鎮的結果 展開

三元鎮

四川三台縣三元鎮

三元鎮,古稱“楊家井”。建場時,因場鎮后北峰山麓有三個大圓包石得名“三元場”。三元鎮為四川省三台縣轄鎮,位於縣城以東26公里處,是省丘區農業科技綜合開發示範鎮、縣小康示範鎮之一,著名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詞作者鄧禹平故里。常住人口10680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基本概況


三元鎮,位於縣城以東35公里處,是省丘區農業科技綜合開發示範鎮、縣小康示範鎮之一。治地坐標北緯31°13',東經105°14'。鎮東鄰鹽亭縣,南接秋林鎮,西接富順鎮和石安鎮,北靠塔山鎮和龍樹鎮。據傳此地楊姓多,峰下有口井,泉水旺盛,由此得名楊家井。境內以淺丘為主。幅員面積70.5平方公里,轄2個辦事處、20個行政村、174個合作社,耕地24907畝,總人口24925人,場鎮常住人口4600人。全鎮幅員面積70.5平方公里,場鎮面積1平方公里。鎮轄20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74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10680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有耕地22172公頃,人均佔有土地0.985畝。

地名來歷


三元鎮下轄三元、蘆橋2個辦事處。
三元:三元場古稱“楊家井”,因此地楊姓多,峰下有口井,泉水旺盛,由此得名楊家井。建場時,因場鎮后北峰山麓有三個大圓包石得名三元場,建鄉時因場得名。
蘆橋:也稱“盧家橋”,因修建場鎮小石橋,橋竣工時,巧遇盧家姑娘結婚,坐轎路過此橋,匠工們要新人詠詩踩橋,新人取名盧家橋。後來,橋頭河岸蘆葦叢生,人稱“蘆橋”。

建制沿革


清未民初,三台縣設4路28鄉,三元屬東路奎木鄉(駐三元場)管轄;
民國9年,川戰迭起,各地加強團練組織,設奎木鄉團練,三元場為團練辦事處。
民國14年,改團練為團甲,設三元場為團甲公所。
民國24年(1935年),以三元場團甲建立三元聯保。
民國29年,民國政府奉行“新縣制”,改設為三元鄉。
1951年,土改結束,進行民主建政,仍設三元鄉。並從三元、富順、秋林、香山(現已撤銷,即今鹽亭縣兩河鎮香山村)四鄉各劃出部分村組建立蘆橋鄉,駐蘆橋。
1956年,撤銷蘆橋鄉,併入富順、三元鄉,同年底又恢復蘆橋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成立三元人民公社、蘆橋人民公社。
1967年7月,文革初期,改三元為東風公社。
1981年10月,地名普查,因重名複名三元公社。
1984年3月,撤銷公社建制,復設為三元鄉、蘆橋鄉,屬富順區。
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鎮,蘆橋鄉、三元鄉合併建立三元鎮,鎮駐地三元場。

人口數據


2021年6月,三台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三元鎮常住人口10680人。

資源環境


主要河流2條,魏城河最大,全長10.7公里。森林面積4.4萬畝,森林覆蓋率99.5%。年均降水量784.8毫米,年均氣溫16.9℃,無霜期280天。境內有魏城河、楊家河,有塘、庫、堰、微水池253口,能蓄水402萬立方米,有提灌站54處,裝機共1700千瓦,有效灌溉面積17400畝,佔耕地面積的70%。境內有裝機205千瓦的紅星堰發電站,年發電 75萬千瓦時;年生產用電85萬千瓦時,生活用電82萬千瓦時。地下資源有豐富的膨潤土、食鹽礦、天然氣等。

經濟發展


在農業發展上,該鎮突出發展棉花、油料、生豬、家禽、蠶桑、草食動物等高產、優質、高效為主導的農業項目,幫扶和培育了一系列規模經營基地,重獎了一大批專業大戶,鎮上還引進了沙參、蒼溪雪梨、日本藤梨、板栗、核桃等一系列走俏市場的品種,僅武引工程沿線的“昆靈”果園掛果后,年產值就可達50餘萬元。到1999年,全鎮油料、生豬、肉牛羊、家禽、水果分別達到1460.5萬公斤、2.5萬頭、1500頭、22萬隻和20萬公斤,均比上年增加。全鎮先後培養各類專業大戶189戶,初步形成了“飼料生產—畜禽養殖—加工—銷售”和“開荒—造林—加工—銷售”的農業產業化雛型。

基礎建設


作為三台“東大門”的三元鎮場鎮建設關係到三元自身形象和對全鎮20個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鎮上以“建街擴街、培育市場、完善功能、凈化環境”為重點,努力完善好自來水和天燃氣的配套建設,並與四川大學星通公司實施集有線電視、無線和廣電於一體的廣播電視“村通工程”,做到水、電、氣、郵、路暢通。還出台優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來鎮上投資辦廠、經商和建房,目前,已有8戶在新街建房,橋頭到三元小學的環形新街道已具雛型,“三鹽”公路一修通,這裡將成為具有無限商機的黃金口岸。

政策措施


鎮上首先從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抓起。先後建立了廉政自律“十不準”、“聯繫村社”、獎勵考核等10餘項制度,在村社幹部中,開展爭創“三滿意幹部”,在機關幹部中開展“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並實行機關中層幹部競聘上崗;整頓財經紀律,嚴格財經支出……短短几月下來,黨政班子更加團結、堅強,幹部形象煥然一新。
在抓鄉鎮企業上,採取“賣為主、送為輔、不賣不送就划股”的企業轉制措施,上求下聯,進一步規範了7戶鎮辦企業的轉制工作。並以優惠的政策對外招商引資,外引內聯。停產多年的三元綢廠、蘆橋絲廠被浙江客商租賃承包后運作良好,三元絲廠的繅絲能力還比過去擴大了200緒。同時,鎮上還從審批、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千家萬戶大力發展私營企業,支持個體私營企業收購、參股、控股鄉鎮企業,努力提高個體私營經濟在鎮域經濟中的比重。目前,全鎮民營企業總數已達20家,民營企業產值(按新統計口徑)達5680萬元,佔全鎮企業總產值的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