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臂猿屬

靈長目長臂猿科動物

長臂猿屬(Hylobates;gibbons),長臂猿屬(學名:Hylobates),是長臂猿科的四屬之一,以前曾被列為唯一屬,通稱長臂猿。在類人猿(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長臂猿)中體型最小。因臂特別長而得名。體長45.6~63.5厘米,無尾,體重6~13千克。直立高不過0.9米;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臀部有胼胝,無尾和頰囊。共6種。主要分佈於中國雲南到爪哇島中西部的廣大地區。

簡介


長臂猿屬
長臂猿屬
包括7種:敏長臂猿Hylobates agilis、白須長臂猿Hylobates albibarbis、克氏長臂猿Hylobates klossii、白掌長臂猿Hylobates lar、銀白長臂猿Hylobates moloch、灰長臂猿Hylobates muelleri、戴帽長臂猿Hylobates pileatus。
長臂猿屬
長臂猿屬
我國有1種。白掌長臂猿Hylobates lar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稱白掌長臂猿。顏面周圍常形成明顯的白色面環,雌性面環近似封閉,雄性多不封閉(被白色眉紋斷開)。兩性均有暗、淡兩種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環顏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黃或奶油黃色,面環和手足更淡,白色。我國的白掌長臂猿在已知亞種中,毛被最長,背毛長110~150mm。兩種色型的淡色毛基較短,約為毛長的10~25%。暗色型個體陰毛黑棕色,淡色型陰毛紅棕色。國內僅分佈於雲南南部孟連、西盟和滄源;國外見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m。常以各種熱帶漿果、核果和多種嫩樹葉、芽、花等為食,在所覓食物中以無花果佔主要成分。亦食少量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營典型的樹棲家族式小群體生活。種群中的個體數不多,一般3~5隻為一群,系典型的單雄單雌配偶系。每一群均有固定的領域範圍,領域大小約2~4平方千米。白掌長臂猿常在早晨太陽初升時晨鳴。白掌長臂猿是我國長臂猿中分佈區最小、數量最少的一個種。最初僅發現於雲南西南部孟連和西盟。近幾年來在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的分佈點,數量有8~10群,約30餘只,這是我國白掌長臂猿唯一可靠的分佈地,也是我國的特有亞種唯一的殘存種群。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描述


喉部有音囊,善鳴叫,不同種長臂猿的叫聲有很大差別。雄猿一般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淺,為棕黃、金黃、乳白或銀灰色。白掌長臂猿的手和腳及臉周圍為白色。白眉長臂猿的眉脊有白色的眉毛。黑長臂猿有的亞種冠毛直立,有的兩頰具白斑。
棲息於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樹棲。白天活動。善於利用雙臂交替擺動,手指彎曲呈鉤,輕握樹枝將身體拋出,騰空悠蕩前進,一躍可達10餘米,速度極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飛鳥。在地面或在懸空的藤蔓上行走時,雙臂上舉以保持平衡。結群生活,每群包括1對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過5~6隻。食物以漿果為主,也吃樹葉、小鳥、鳥蛋或昆蟲。每胎產1仔。每日清晨從喉部音囊發出響亮的聲音。鳴叫的聲音因種而異,鳴叫時大多由1隻帶頭,群體共呼應,過數分鐘停止。

分佈


分佈於中國華南、緬甸直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大部島嶼的熱帶雨林。中國雲南和海南省有黑長臂猿,雲南特有白眉長臂猿和白掌長臂猿。數量稀少,已瀕臨絕滅,是中國一類保護動物。

研究


長臂猿的化石在華南和印度尼西亞中更新世以來的地層多有發現,它們與現生長臂猿在形態上和地理分佈上都十分接近。但第三紀與長臂猿起源有關的化石過去主要發現在非洲和歐洲,於是過去一般認為現生長臂猿是由埃及早漸新世法雍層的原上猿經由東非中新世的湖猿或歐洲中新世的上猿進化而來。又有人把一種湖猿即Limnopithecus macinnesi定為樹猿,並認為它處於通往現代長臂猿的系統位置上。近年來由於在中國江蘇泗洪發現中中新世的醉猿和在雲南祿豐發現晚中新世的池猿,在亞洲找到了這種亞洲的小型猿類更接近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