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幹梗塞

腦幹梗塞

腦幹梗塞是神經內科一種常見的疾病,是腦梗死的一種,也是最嚴重的一種。腦幹梗塞是指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血管因動脈硬化、栓塞、痙攣、炎症,導致上述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引起的中腦、腦橋、延髓缺血,從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腦幹梗塞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眩暈、噁心、耳鳴、血壓升高、復視、口周及面部麻木、突然站立及行走不穩,繼而出現偏癱或四肢癱、吞咽及發音困難、意識障礙等。腦幹梗塞主要治療的方法有藥物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其他治療等。腦幹梗塞可引起肺部感染、應激性消化道潰瘍、泌尿系感染、腎衰竭等併發症。腦幹梗塞積極治療后,可改善癥狀,但一般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

病因


● 腦幹梗塞是指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血管因動脈硬化、栓塞、痙攣、炎症,導致上述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引起的中腦、腦橋、延髓缺血,從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

癥狀


● 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眩暈、噁心、耳鳴、血壓升高、復視、口周及面部麻木、突然站立及行走不穩,繼而出現偏癱或四肢癱、吞咽及發音困難、意識障礙等。

檢查


● 腦幹梗塞主要採取影像學檢查檢查進行診斷。
● CT、磁共振檢查:可作出腦結構影像評估。
● 磁共振血管成像、腦血管造影、經顱多普勒超聲:可進行腦血管影像評估。
● PET、SPECT:可作出腦灌注評估。
● 功能磁共振、腦電圖:可進行腦功能評定。

診斷


● 醫生診斷腦幹梗塞,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即可診斷。
● 病史:高齡,往往有動脈硬化易患因素。
● 臨床表現:急性起病,表現為眩暈、噁心、耳鳴、血壓升高、復視、口周及面部麻木、突然站立及行走不穩、意識障礙等。
● 出現交叉性癱瘓、小腦性共濟失調、雙下肢病理征陽性的一種或多種體征。
● 磁共振顯示腦幹病灶,T1呈低信號,T2呈高信號。
● 經顱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動脈系供血不足。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為眩暈、噁心、耳鳴、血壓升高、復視、口周及面部麻木等,容易與腦幹梗塞混淆,這些疾病有腦出血、腦栓塞等。
● 如果出現以上類似的表現,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史、臨床癥狀、輔助檢查等來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腦幹梗塞主要治療的方法有藥物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手術治療等。

藥物治療

● 主要包括溶栓治療、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藥物治療、保護神經藥物治療等。
● 中醫治療以益氣和血、通絡降脂、活血、化痰為主。

其他治療

● 必要時採用血管內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等。

危害


● 腦幹梗死可出現叉性癱瘓、小腦性共濟失調等表現,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 腦幹梗塞可引起肺部感染、應激性消化道潰瘍、泌尿系感染、腎衰竭等併發症。

預后


● 腦幹梗塞積極治療后,可改善癥狀,預后差。

預防


● 戒煙戒酒。
●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 保持情緒穩定,感覺舒適,並避免突然興奮、憤怒、焦慮和其他精神刺激。
● 積極治療原發病。

參考文獻


● [1] Hauser SL.哈里森神經內科學。第3版。王擁軍。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 [2] 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