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萊納鸚哥鳥
卡羅萊納鸚哥鳥
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Conuropsis carolinensis)是美國東部唯一的本土鸚鵡品種。此鸚鵡被發現於俄亥俄谷至墨西哥灣一帶,一般居住於河流或沼澤旁的柏樹及槭樹上。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已經宣告絕種。
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絕種是有著幾個因素:農業發展奪去了大片森林面積,亦奪去了卡羅萊納長尾鸚鵡的生境;其彩色的羽毛被用作裝飾帽子;亦有人飼養卡羅萊納長尾鸚鵡作寵物;被迫與引入的蜜蜂競爭。雖然人工繁殖此雀鳥非常容易,但已馴養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卻沒有被大量繁殖。
隨著農地擴張,卡羅萊納長尾鸚鵡開始習慣食用穀物、水果等農作物,農民視之為害鳥,紛紛把它們射殺,儘管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可以控制具侵略性及毒性的蒼耳植物。
導致卡羅萊納長尾鸚鵡絕種最致命的原因是其群居的習性。當一個地區內的同類數目減少,它們很快就會飛回來補充,換言之,農民不斷地射殺,它們卻繼續聚居。它們甚至會在受傷或死去的同伴旁聚集,造成更多的鸚鵡被射殺。
在重重的因素打擊下,絕大部分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於20世紀初消失。最後一隻野生卡羅萊納長尾鸚鵡的屍體於1904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歐基求碧湖(Lake Okeechobee)被鳥類學家法蘭克切伯曼(Frank Chapman)發現。辛辛那堤動物園於1880年代購入了16隻卡羅萊納長尾鸚鵡企圖進行人工繁殖,但沒有取得取得成功,動物園最後只餘下最後一對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雌性的(取名「Lady Jane」)在1917年死去,雄性的(取名「Incas」)亦於翌年1918年因悲傷而死。
聲稱卡羅萊納長尾鸚鵡重現人間的說法一直持續至1930年代。
於1920年,有聲稱指在歐基求碧湖發現一群13隻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2位著名的鳥類學家Alexander Sprunt及Robert Porter Allen於1936年出發搜尋。他們報告於南卡羅萊納州的桑蒂河(Santee River)沿岸發現一群卡羅萊納長尾鸚鵡,但後來奧杜邦學會駁回此報告。無論報告屬是屬非,那個地區後來因發電計劃的興建工程而被破壞。1937年,一部黑白的家庭錄像在喬治亞州南部的歐基求碧沼澤(Okefenokee Swamp)拍下了幾隻可能是卡羅萊納長尾鸚鵡,但奧杜邦學會研究過影片后,認為只是其他品種的長尾鸚鵡。
最終判斷此鸚鵡於1918年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