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山

山西省西部山脈

呂梁山,中國山西省西部山脈。呂梁山原指山脈中部的骨脊山(或稱狹義呂梁山),后成為整個山西西部山脈的總稱,自北而南包括蘆芽山、雲中山、關帝山、紫荊山、龍門山等,向西南延伸入陝西境內。北北東走向,南北延長約400公里東西寬80-120公里。呂梁山山脈北高南低,北段不少山峰超過2700米,南段降低到1000-1500米。主峰關帝山(孝文峰)海拔2831米。

呂梁山為一自然地理分界。呂梁山以西為黃土連續分佈的典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山地以東黃土斷續分佈。也是重要的分水嶺,山西為黃河晉陝界河段,山脈東麓為汾河谷地。關帝山、蘆芽山保存較多森林,2500公尺以上有發育良好的亞高山草原,為重要牧場。

呂梁山區曾是紅軍東征的主戰場、晉綏邊區核心地區。歷史上,呂梁山區為山西省經濟發展滯后地區,近一半的貧困縣在呂梁山區,是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改革開放以後,利益於煤、鐵、鋁土等資源的開發,有不少縣摘掉了貧困帽子。

名稱由來


相傳禹治洪水鑿呂梁,禹所鑿之呂梁系指陝西韓城境內之梁山與河津黃河岸之龍門山。《水經注》載“歷於呂梁之山而為呂梁洪”,可見呂梁山應在其上,山水彙集而成呂梁之洪。
據呂梁地區志,古代所謂呂梁山,為現代地理所稱”骨脊山“,《文物掌故集》載:“呂梁山,即谷積山,亦書為骨脊山,骨脊之義,與呂梁相通命,呂,骨脊也。”清康熙41年(1606年),永寧州志載:骨脊山,原名呂梁山,“大禹治水始此。骨脊山在方山縣北武當鎮任家莊東側、方山與離石交界處,海拔2535米,周長10公里,據(康熙)《永寧州志》載:“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嵩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故名。

位置境域


狹義的呂梁山,系指山西省西部呂梁境內的骨脊山(屬關帝山),廣義的呂梁山,系指現代地理上縱貫山西省西部的山脈,也稱“呂梁山脈”。該山脈由北而南包括蘆芽山、雲中山、關帝山、紫荊山、龍門山等,向西南延伸入陝西境內。其總體走向為北東,在山西省內延伸400餘公里,為黃河與汾河的分水嶺。地理範圍上,南起禹門口(含黃河晉陝兩岸山地),北至桑乾河支流源子河谷與洪濤山相接,東北端雲中山雁門關與恆山相接,西至黃河,東至汾河西岸。行政區域上來說,自南向北大致分佈於臨汾市、呂梁市、太原市、忻州市西部、朔州市西南部。

主要山峰


根據山地形態特徵可分為以下幾段:
呂梁山[山西省西部山脈]
呂梁山[山西省西部山脈]

南段

從河津市、稷山縣東北至汾陽、離石交界之薛公嶺,山地的總體走向北北東,山頂海拔1800-2000米。延伸近200公里,山脊被黃河及汾河支流分割,形成嶺谷犬牙交錯的格局,主要山峰有高天山(1820米,鄉寧、吉縣交界處)、五麓山(1946米,蒲縣東北)、紫荊山(1955米,隰縣東北)、姑射山(1874米,汾西、隰縣交界處)、石樓山(1956米,石樓、交口間)、上頂山(2100.7米,中陽、交口間)、起雲山(1929米)和雲頂山(1980.6米,離石、中陽間)等。
龍門山禹門一段
龍門山禹門一段
黃河龍門
黃河龍門
龍門山,在呂梁山最南端,為近東西方向延伸,位於河津、稷山縣北,以斷層與汾河下游盆地相接,山勢險峻;禹門口為黃河出呂梁山之口,亦稱龍門,兩岸峭壁對峙,巨濤奔流。
高天山
高天山
高天山,地處鄉寧縣管頭鎮東團村東北一隅,海拔高度1820.5米,山系主要流域面積約為19平方公里,素有“縣治東龍”“晉南第一峰”之稱,為呂梁山南段之頂峰。據傳乾隆題《鄉寧縣誌》載述:“高天山,四十里。山高十里,出群山三四里。時繞雲氣。”還載有高天山“產花、葯,山下有泉,名‘馬刨泉’。東蒿地溝、馬圈澗,西劉家溝各有泉達縣。”
五麓山(五鹿山)
五麓山(五鹿山)
五麓山(五鹿山),位於山西省蒲縣城北25公里處,海拔1946.3米,是全縣最高點,佇立峰頂可遙望蒲縣、隰縣、洪洞、汾西4縣。整座山峰險林密、風光秀麗,時有山鹿、野豬、褐馬雞等珍奇動物出沒,是一處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半山腰有一個天然石洞,內建有"五龍"聖母廟、農曆5月18日是聖母生日,四方百姓紛紛來此看戲求雨祭祀,故又名五龍山。2006年4月5日,五鹿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紫荊山
紫荊山
紫荊山(俗稱上天山),紫荊山位於呂梁山脈南麓隰縣,海拔1530米,北起石口黃崖山,山峰挺峙,如龍首昂立,中貫玉林山建有玉泉寺,山巒起伏,蜿蜒數十里似龍身盤旋,至上天山逐漸下行,象龍尾擺動,同五鹿山銜接,全部山勢活似游龍蜷伏,氣勢宏偉。山腳下的諳正村有一廟,稱下天廟,取上天歸來之意,上下來去,天人合一。有玉泉寺和馬刨泉、林隱寺、小松王、毗蘆塔、龍尾寺、潤國侯廟、老爺頂、蜂蜜崖、硃砂洞等自然人文景觀。
隰縣鳳凰山、小西天
隰縣鳳凰山、小西天
鳳凰山,在隰縣城西北1公里,以山頂千佛庵(小西天)聞名。1996年小西天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小西天景區被國家評為4A級景區。
雲丘山
雲丘山
雲丘山,位於鄉寧縣城東南50公里關王廟鄉,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高海拔為1600多米,古曰“崑崙”,俗稱“北頂”。雲丘山奇峰兀立,山巒疊翠,植物各類豐富多樣、自然景觀獨特神奇,素有“汾河第一名勝”的美譽。上古時期唐堯、虞舜和夏禹之望岳、觀天測時在此起步初始,中和文化在此生根延伸,中華道教龍門派在此衍生傳播,素有“北雲丘、南武當”之盛譽。
人祖山
人祖山
人祖山,位於吉縣縣城西北30公里處,西與壺口瀑布為鄰,以人祖廟為核心的主景區面積達4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忘憂山莊、人祖廟、高廟、抗戰文化體驗園、虎守孝子處、福壽岩等。
姑射山
姑射山
姑射山,又名石孔山,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金殿鎮姑射村,距臨汾城西35千米,方圓40平方千米。以溝壑縱橫,地貌奇待堪稱晉西南第一大峽谷。相傳為堯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因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莊子的《逍遙遊》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之語而出名。南北仙洞及一些佛家寺廟與原有建築相間雜陳,使姑射山成為三教九流匯聚之地。
石樓山(1956米,石樓、交口間)、又名通天山。在今山西石樓縣東南。《水經·河水注》:“蒲川水出石樓山,南徑蒲城東。”即此。石樓縣以此名。《資治通鑒》:南朝梁承聖三年(554),北齊文宣帝高洋自離石道討山胡,大破之,“遂平石樓。石樓絕險,自魏世所不能至,於是遠近山胡莫不懾服”。
上頂山主峰地帶
上頂山主峰地帶
上頂山,在中陽、交口間,距中陽縣城25公里,上頂山又名“九泉山”,因山周有九股泉水噴溢而得名,民間盛傳上頂山山體里有八百里龍潭,故而千百年來水流不斷。上頂山亦是縣境最高峰,主峰海拔2100.7米。上頂山景區綿延40餘里,氣勢恢宏,是一個龐大的草甸、奇石、森林寶庫。山頂保存有可汗廟。
起雲山(1929米),為離石區大東川以南諸山的總稱,東西走向。東起薛公嶺,向西延伸至壬營庄洞溝西南汝天山,南與中陽為界,長約35公里。多為疏林密灌或灌木草叢植被。南雲頂山(1980.6米),在離石、中陽間。
永和縣樓山
永和縣樓山
樓山,位於永和縣境內,為一處道家聖地,頂端有送子娘娘廟、龍王廟等元代建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蒲縣柏山及東嶽廟
蒲縣柏山及東嶽廟
柏山,位於蒲縣城東二公里,山之巔有東嶽廟。廟中泥塑藝術是中國現存寺廟中稀有的一組明代泥塑佳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段

薛公嶺以北統稱關帝山,山體展寬,巍然突起,水系呈放射狀,群峰彙集,組成省內第二個高峰聚集區。關帝山的主峰,山西通志謂:”關帝山,海拔2830米“;呂梁地區志謂:”海拔2812米“。為山西省境第三高峰;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還有赫赫岩、北雲頂山、骨脊山等。關帝山主峰地區山高林密,流水清澈,景色如畫,是山西重要林區。鬱閉度高達93%以上。是呂梁地區的主要林木基地,關帝山林區,木材積蓄量居山西省之首。
主要的山峰有:
關帝山交城縣一側地貌
關帝山交城縣一側地貌
關帝山,即狹義的關帝山。一名官地山,為方山縣與交城縣界山,為呂梁山脈主峰,系一彎型構造山峰,四周水系呈放射狀。據《交城縣誌》載:“明晉藩牧馬地在其下,俗呼官地里,山稱“官地山”后改稱關帝山。海拔2812米,山下有龐泉溝自然保護區。關帝山是汾河最大支流文峪河的發源地。
孝文山
孝文山
孝文山,一名南陽山,關帝山最高峰,為方山縣與交城縣界山,海拔2831米。據(康熙)《永寧州志》載:“孝文帝(元宏)丁母優,避於此山……,因以名山。”又因山西南而向陽,稱“南陽山”。
赫赫岩山
赫赫岩山
赫赫岩山。亦名黑黑煙山。為方山縣、岢嵐縣與交城縣界山,與孝文山相鄰,海拔2711米,是明末清初交山農民起義的重要根據地。山下富藏鐵礦。
骨脊山
骨脊山
骨脊山,古稱呂梁山,為方山、交城與離石交界處,山頂有漢代記載大禹治水的“呂梁碑”,傳說大禹治水就是從骨脊山下開始的。山南腳下為小東川河之發源處。有天然森林植被。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
真武山,一名武當山,俗稱北武當山,位於方山縣曹家溝村東北,海拔1982米。山頂建有真武廟,故名。武當山區松奇,石怪,風光旖旎,尤以“春粉”“夏彩”“秋紅”“冬自”稱著,是呂梁山區的著名風景區。
狐爺山
狐爺山
狐爺山,原名馬鞍山,俗呼放馬坪。為交城縣與太原市古交市界山。主峰為西峰,海拔2293米(一說2202米)。據《交城縣誌》載,該山為交城“一邑主山也,左右兩峰屹立,中凹如馬鞍,故名。西峰頂晉大夫狐突並二子毛、偃墓在焉。”故稱狐爺山。山下有鐵礦。
薛公嶺
薛公嶺
薛公嶺,為汾陽縣與離石縣界山,海拔1763米,太(原)綏(德)(國道307線)、青銀高速公路由山頂通過。是扼守晉陝通衡的制高點。八路軍115師“三戰三捷”中的薛公嶺伏擊戰就發生在山頂。
白虎嶺汾陽市一側
白虎嶺汾陽市一側
白虎嶺,據《汾陽縣誌》載:“白虎山。一名西羊頭山,”是汾陽八景之一(稱“彪嶺樵歌”)。該山叢林密布,植被良好。《山海經》謂之“懷山襄陵,古木參天”是一處山青水秀,風景獨好的好地方。是文峪河支流峪道河的發源地,山下峪道河川是1920年代至1930年代時,華北地區僅次於北戴河的又一避暑勝地。
黃蘆嶺
黃蘆嶺
黃蘆嶺,為汾陽縣與離石縣界山,海拔1871米。山上有北齊長城遺址長60餘米,有46厘米露出地面,又為古黃蘆關所在,古黃蘆關長達80餘米,集宋、元、明各代工程為一體,是頗有價值的古代長城及古關隘遺址。山東為三十里桃花洞,為古代汾、石間孔道。
北雲頂山
北雲頂山
雲頂山,分為前雲頂、后雲頂。前雲頂位於樓煩縣,主峰海拔2708米。后雲頂位於離石區小神頭鄉東部與交城縣交界,海拔2274.5米,南接四十里跑馬墕牧場。山勢險峻,有峭壁日飛人崖。此山經年多雲,故名。舊稱劉王暈山,相傳劉淵建都離石時嘗居此,山上舊有劉淵祠,已廢。
太原市西部石千峰
太原市西部石千峰
石千峰,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古交市邢家社鄉東端,為太原西山主峰,南北長約50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主峰海拔1775米。為西山綠化基地。山北坡為古交市主要煤礦區。山上有石先鋒墓,並以此得名,后音訛為石千峰。山有東亭寺,為佛教凈土宗派玄中寺之下院。大川河源於此,自南而北匯入汾河。
蒙山,位於南郊區開化峪南、風峪以北,距開化村2.2公里。主峰海拔1325米。道光《太原縣誌》:“漢劉聰攻劉琨不克,掠晉陽之民,逾蒙山遁,即指此。”開發有蒙山大佛景點。
懸瓮山,位於太原市區西南30公里處,南郊區晉祠鎮西。大致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 040米。東麓有晉水之源“難老”、“善利”二泉,處於晉祠左建築群內。據《山海經》:“懸瓮之山,晉水出焉。”道光《太原縣誌》:“山腹巨石如瓮形,故名。宋仁宗時地震,巨石摧崩,無復瓮形矣。
天龍山,位於太原市南郊區晉祠鎮西13公里處。周長13公里,主峰海拔1430米。頂部較平坦,著名的天龍山石窟建於山頂朝陽處。以五龍洞及洞上的北齊高歡避暑宮遺址為中心,東西兩側分列石窟21所。
崛圍山,位於太原市北郊區北部馬頭水鄉東境,海拔1220米,山上松柏長青,灌木叢生。山頂建有崛圍寺。汾水從山東麓蜿蜒流過。秋天滿山紅葉,為太原風景勝地之一。
黑茶山及山下的四八烈士紀念館
黑茶山及山下的四八烈士紀念館
黑茶山,古稱合查山,位於山西省興縣城東60公里的東會鄉,主峰海拔2203.8米。“茶山積雪”為興縣古代十景之一。1946年的4月8日,葉挺所乘坐飛機在此墜毀,史稱“四八空難事件”,建有紀念館。
傳說子夏傳道的子夏山
傳說子夏傳道的子夏山
子夏山,位於文水縣馬西鄉神堂村北,南起洞溝,北至石堂溝,西起旋風樓,東至蘆溝,周長12公里,主峰海拔1690米,此山因有泉隱而不恆流,故又名隱泉山。相傳子夏設教西河遊憩於此,故又稱此山為卜山、商山、子夏山。

北段

雲中山主峰老君廟附近
雲中山主峰老君廟附近
雲中山,關帝山向北分支的東支為雲中山,分佈於忻定盆地與靜樂盆地之間,為滹沱河與汾河的分水嶺,東北接恆山山脈,山頂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
蘆芽山主峰一帶
蘆芽山主峰一帶
蘆芽山,關帝山向北分支的西支,位於寧武一靜樂盆地與神池、五寨、奇嵐間,亦呈北東走向,為汾河、桑乾河與黃河的分水嶺,山頂海拔2200-2700米,主山峰蘆芽山在五寨與寧武交界處,海拔2745米,因山峰突起形似蘆芽而得名。蘆芽山區山高林密,為省境北部最重要的林區和旅遊勝地。
荷葉坪
荷葉坪
落葉坪山(地圖標註為荷葉坪,待考),位於五寨、奇嵐、寧武交界處的最高,海拔2783米,山頂為平坦高地,不如蘆芽山雄偉。
管涔山
管涔山
管涔山,古稱燕京山,在寧武縣西南,海拔2603米,為汾河與桑乾河發源地。若以山體走向與山地結構而論,蘆芽、管涔本一脈相通,應為同一山脈。
黑駝山,屬管涔山,位於朔城區暖崖鄉和平魯區井坪鎮交界處,周長約15公里,主峰海拔2147.2米。山上有唐昭宗第三子李祁的墓,名為豐王古墓。過去交通不便,1990年暖崖鄉政府組織在此造林修路,開通了蘆家嶺一黑駝山范家嶺環形公路,現可通汽車。該山高出相連之群山,百里處望之,皆見雲起西北,紫氣氤氳,又因此山高低起伏,好似駝峰,故名黑駝山,又名黑垛山。
紫金山,屬管涔山,位於朔城區東南30公里處,周長約25公里,主峰海拔2122米,山上灌木叢生,野獸出沒,為朔城區南部與寧武縣的分界線。此山生長一種名曰紫荊的落葉灌木,可入中藥,因植被得名紫荊山,后諧音為紫金山。
兒女山,屬管涔山,位於朔城區西25公里,主峰海拔1938米,周長約7公里,現基本綠化。山坡寬大,是發展畜牧的良好基地。沙棘滿坡,有待發展沙棘飲料系列產品。相傳過去人們來到這裡,從溝底往山上拿幾塊石頭就表示以後能養幾個兒女。山的主峰上有形狀像圓錐的一堆石頭,據說是行人路過此處扔石逐漸堆積而成的,因此取名兒女山。

地質地貌


呂梁地區位於華北地區東南,地質發展史和地層基本特點類似華北其它地區。山體多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至10億年的地殼運動,為海底火山期。2億7千萬年-3億3千萬年前,海水最後一次退下,地殼抬升,成為陸地湖泊環境。2億2千萬前進入中生代,本區地殼運動加劇,多次火山岩漿噴出。7千萬年前本區地殼才趨於穩定。呂梁山區的山體,應當是寒武紀定型者居多,岩石種類繁多。
呂梁山山體,大都屬褶皺斷裂中山、穹窿中山。少量分佈有斷塊低山、侵蝕中山、侵蝕低山,局部有溶蝕侵蝕地貌,如交城、汾陽西部山區,為底層變質岩上覆碳酸鹽岩,現代水系已切入非可溶性岩石。
斷塊低山,分佈於離石、柳林間的山地。海拔1000-1500米。相對高差多不足500米;多發育於大裂谷內部或斷陷幅度不大的淺盆地周圍。山勢雖低緩,但山體的輪廓清楚,突出於盆地中或其邊緣,與侵蝕山地的渾圓外形截然不同。地形差異性明顯。
褶皺斷裂中山,主要是呂梁山中段、雲中山和蘆芽山等。山體走向與燕山運動形成的背斜構造基本一致、略呈北北東向展布,並受到一組與背斜走向大體一致的斷裂構造的影響隆起成山。海拔2000-2700米、相對高差大都超過1000米。山脊部分出露古老的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兩側山坡主要由下古生界碳酸鹽類岩石組成.,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森林茂密。山頂保存有北台期夷平面。如黃草梁、荷葉坪等。雲中山、蘆芽山與其間的寧武、靜樂,保持著背斜為山,向斜為谷的格局;蘆芽山西側以斷層與黃土高原相接,山體平地拔起,雄偉壯觀。太行山中段受一組北北東向斷裂的影響,形成斷裂谷地,被清漳河及其支流斜切。
穹窿中山,分佈於呂梁山上峰關帝山、臨縣紫金山等地。山體在平面仁大致呈圓形,山頂部分有岩漿岩侵入體出露,山坡部分山石灰岩、砂頁岩等蓋層岩系構成;因岩漿侵入體呈穹窿狀侵入,致使山體亦旱育狀;受流水分割后形成獨特的放射狀水系。關帝山位於呂梁背斜的軸部,山體的核心部分由花崗岩及二長岩侵入體及古老的片麻岩組成,主峰海拔2830米,相對高差達2000米左右,森林茂密,流水清澈。臨縣紫金山由i鹼性岩浸入體侵入於三迭系紅色砂岩中構成。山體呈饅頭狀,四周為黃土覆蓋,是一發育典型仍未強烈分割的育窿山地,主峰海拔1822米。山坡平緩、水系呈放射狀。黃河流經臨縣呈弧形轉彎,似受到它的制約。
侵蝕中山,分佈於太原西山、呂梁山南段西側鄉寧和吉縣一帶,多形成於古向斜盆地中,主要由上古生界煤系地層及中生界砂岩、泥岩構成,岩層產狀平緩。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山體的走向及其脈絡均受水系發育的控制,往往在向斜核部三迭系砂岩出露地段形成較高山峰。太原西山石千峰和吉縣人祖山等均由向斜核部的厚層堅硬的砂岩組成,海拔大都在2000米以下,相對高差1000米左右。有的一側有大斷層發育,太原西山主峰位於向斜核部,受岩性影響明顯,不靠近斷層一側,水系呈樹枝狀。這類山地山勢較緩,山坡多有薄層黃土覆蓋,植被覆蓋隨高度增加而有所提高,主峰地區常有森林覆蓋。
呂梁山西麓臨縣境內的侵蝕低山
呂梁山西麓臨縣境內的侵蝕低山
侵蝕低山,主要在晉西黃土高原有零散分佈。其成因與侵蝕中山相同,僅其海拔高度或相對高差較小而已。大都呈不連續的島狀,散佈於黃土高原之上,脈絡不夠清楚,山頂渾圓,山坡被黃土覆蓋,逐漸過渡為黃土丘陵。
呂梁山西麓的黃土高原地形
呂梁山西麓的黃土高原地形
呂梁山東西兩坡極不對稱,東坡由斷層出璐的原因,山勢陡峭,並且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溶泉。如汾陽境內的峪道河神頭泉和向陽泉等。西坡則由於黃土覆蓋較探(一般為80-120米),山勢相對平緩。山地的頂部為一個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破碎高原。

地理環境


氣候

呂梁山區基本分為三個氣候區,西北部神池、五寨、岢嵐屬晉西北輕半乾旱地區。該區冬季嚴寒,夏季涼爽,為全省氣溫最低的地區。該區大部分地方年平均氣溫為3-7℃,極端最高氣溫34-37℃,極端最低氣溫-40--27℃。該區熱指數在50-70℃之間,大於等於10℃積溫在2000-3000℃之間。無霜凍期100-125天。全年太陽總輻射量140-145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420-47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風速2.5-4.1米/秒。該區大風日數多,多年平均在20-50天,部分地區最多年份達70-80天。
雲中山、蘆芽山、關帝山、紫荊山一帶,屬屬呂梁山半濕潤地區。雲中山、蘆芽山氣候區和關帝山氣候區又為高寒區。全區年平均氣溫2.0-9.0℃。熱指數35-75℃。大部分地區大於等於10℃積溫在1500-3200℃之間。無霜凍期大部分在84-135天。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25-145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430-700毫米。
呂梁山南段,興縣、臨縣、離石、柳林、石樓、蒲縣、汾陽、汾西、吉縣、鄉寧等地區,則屬晉西晉中南輕半乾旱地區該區,包括該地區年平均氣溫7-10.5℃,極端最高氣溫大部分地區在34-39.5℃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大部分地區在-30--24℃之間。熱指數70-95℃,大於等於10℃積溫2600-3700℃。平均無霜凍期135-180天。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20-134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460-650毫米。年平均風速2-2·5米/秒。

植被

呂梁山區的植被主要分佈在兩個植被帶內:
呂梁山脈西側和紫金山以北的雁北、晉西北廣大地域為溫帶草原地帶。地形為間山盆地、黃土梁如丘陵,氣候寒乾燥,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土壤為栗鈣上與淡灰褐土。天然植被以草原為主,也有森林和灌叢,實際上屬於森林與草原的過渡地帶。在盆地的低洼、河流沿岸的鹽生植被成斑狀分佈。本地帶分為溫帶草原和灌木草原2個地區。
晉西北黃土丘陵灌叢草原地區,包括呂梁山西側紫金山以北的晉西北地區。年均溫6-8℃左右,年降水量400多毫米,無霜期130天左右。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為灰褐土。自然植被為針茅、白羊草、篙類等組成的灌木草原,較濕地點有沙棘等次生灌叢。但經多年耕墾,自然植被遭受破壞,人工栽培有楊、柳、榆、刺槐及花紅果。
管涔山至臨縣與興縣之間的紫金山一線以南地域,屬於暖溫帶落葉林闊葉林地帶——落葉闊葉林地帶。由於幅員廣闊,地貌多變,水、熱狀況差異大,植被組合有明顯差別。植被區劃中又分為桿林、松林、棟林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和栓皮棟、福子棟、遼東棟等組成的落葉闊葉林兩個亞地帶。根據植被類型組合的不同和自然條件的差異。
晉中山地桿林(雲衫、落葉松)、油松、遼東標林地區,關帝山中部至吉縣人祖山一線,地勢起伏變化很大,海拔由盆地的700米到山地的3058米,無霜期90-170天,降水量約400-500毫米。土壤以淡褐土為主。山區有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盆地內排水不良的地方有鹽漬土呈斑狀分佈。自然植被以杄林(雲杉、落葉松)、油松、遼東棟分佈最廣。垂直分佈比較明顯。關帝山、蘆芽山等自然植被較好。以關帝山為例,植被的垂直變化是:780-950米,為荊條、白羊草等自然植物的農墾帶;950-1200米,為側柏、白皮松疏林和農墾帶;1200-1600米為油松、棟類林;1600-1850米為樺林,1850-2000米為青杄林;2000-2550米,為華北落葉松、白桿林,2500-2600米為天箭錦雞兒等落葉灌叢;2600-2831米,為亞高山草地。

水文

呂梁山是黃河晉陝峽谷段和海河、汾河水系的的分水嶺,發源於西麓的河流大都注入黃河幹流;發源於北段忻州一帶的河流大都為海河水系的支流。發源於東麓的河流大都注入黃河支流汾河。主要有:
西麓河流
昕水河,發源於蒲縣摩天嶺,在限縣午城附近有東川河和城川河匯入,至大寧城關附近又有發源於吉縣牛頭山以東的義亭河匯入。河流全長174公里,在大寧西注入黃河,流域面積4326平方公里。聽水河流經黃土殘源區,水量不大,含沙量高,大寧站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1.8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834萬噸。
三川河,包括北川河、東川河和南川河。北川河發源於方山縣赤堅嶺,是三川河的主流,在離石縣城西南匯合東川河。南川河在離石縣交口鎮匯入三川河,然後向西經柳林注入黃河。三川河長168公里,流域面積4161平方公里。三川河下游有柳林泉出露。
嵐漪河,發源於岢嵐縣荷葉坪山馬跑泉,至興縣木崖頭鄉育草溝村南東1公里處入呂梁境,至裴家川口匯入黃河。河全長120公里。流域面積216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為8.59‰。多年平均徑流量0.94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1170萬噸,1967年年實測洪峰流蚤2,740秒立米。該河季節性變化較強,冬季有四個月為結冰期。
蔚汾河,屬黃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嵐縣野雞山,由界河口入興縣境,至張家灣村匯入黃河。據縣誌載:“管涔以西至合河,皆漢汾陽縣地,汾陽北山,汾水出焉”。又因河流經縣南蔚山腳下,故名蔚汾河。較大的支流有南川河和交樓河。河全長81.8公里,流城面積1478平方公里。
湫水河,古稱臨水,亦名龍泉水、秋水。《水經注》謂之“陵水“。屬黃河一級支流。發源於興縣白龍山下湫水寺,流經臨縣湫河川至磧口鎮匯入黃河。河全長122公里,流域面積1989平方公里,(其中陽坡水庫以上面積為243平方公里),河床比降為6.55%,多年平均徑流量1.05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2400萬噸。
屈產河,又名龍泉水,發源於石樓縣東石樓山西側。流經城關、西衛由曹家垣入柳林縣,至石西鄉下塌上村匯入黃河。全長74.9公里,流域面積1205平方公里,河床比降為0.93%,年平均徑流量0.484億立方米,該河水全不穩定,流t季節變化較大,平水期流量為0.342秒立米,洪水期流量為130-240秒立米,給冰期由上年11月開始至下年1月開始解凍。
偏關河,古名太羅水、關河,亦作官河、毀關河,黃河一級支流,源出平魯區西南部下木角鄉利民溝,源頭稱另山河,西南至偏關縣關河口村西南入黃河。河長154公里,流域面積1919.1平方公里。
東麓河流
管涔山下的汾河源
管涔山下的汾河源
汾河,是山西省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寧武縣管滓山的雷鳴寺泉,謂“汾源靈沼”;流經寧武、靜樂、婁煩、太原、清徐、交城、祁縣、文水、平遙、介休、靈石、霍縣、洪洞、臨汾、襄汾、曲沃、侯馬、新絳、櫻山、河津等20個縣市,注入黃河,全長695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蘭村站為5.97億立方米,河津站為25.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蘭村站為每立方米44.2公斤,河津站為27.4公斤。
嵐河,亦名嵐州河,《嵐縣誌》稱:“綠水河”,發源於嵐縣河口鄉馬頭山腳下,上源亦稱嵐城河,有普明河、合會河等較大支流,至曲立入婁煩縣境后匯入汾河。流域面積114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0.668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為547萬噸。
磁窯河,發源於交城縣西北磁窯溝內賀家嶺,故名。經文水、汾陽至孝義北橋頭村匯入汾河。河道為原汾河故道,河原由交城境內入汾。河全長121公里,流域面積為568.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0方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20萬立方米。
關帝山區的文峪河上游
關帝山區的文峪河上游
文峪河,古稱文谷水,又名文水,為汾何的主要支流之一。《元和郡縣誌》謂“文谷水,出交城縣西南文谷”。又因河水多波墳,故名。河發源於關帝山腳下,經交城、文水、汾陽,至孝義縣甫姚村東1.5公里處匯入汾河。全長155公里,流城面積4112平方公里。
桑乾河,古稱漯水,溹涫水,上游有源子河與恢河兩條河流。主流恢河發源於寧武管滲山分水嶺村,源子河發源於左雲縣截口山。兩河在朔縣馬邑村匯合后稱桑乾河。流經朔縣、山陰、應縣、懷仁、大同至陽高縣尉家小堡村進入河北。山西境為河長252公里,流域面積15464平方公里。
湖泊
蘆芽山頂的寧武天池
蘆芽山頂的寧武天池
寧武天池,位於寧武縣東南桑乾河與汾河分水嶺地帶,是有15個大小不一、深淺不等、分佈高低不同的湖泊組成的。其中最大的是馬營海,當地人稱之為“天池”;最深的為公海。這些湖泊已近於消亡階段,公海以北的乾涸盆地已被沖積物填充成為寬谷;小海子和馬營海東面的干海和嶺干海積水變淺向沼澤化演變;馬營海北半部也淤淺,被墾為耕地。
呂梁山區岩溶大泉統計表
名稱類型出露地層出露高程(米)多年平均流 量(立方米/秒)出露位置備註
上蘭村泉侵蝕構造下降泉中奧陶系8130.9太原市上蘭村東麓汾河流域
晉祠泉構造上升泉中奧陶系8061.9太原市晉祠東麓汾河流域
柳林泉侵蝕構造下降泉中奧陶系8503.5柳林縣柳林村西麓黃河流域
廣勝寺泉構造下降泉中奧陶系598453洪洞縣廣勝寺東麓汾河流域
龍子祠泉構造上升泉中奧陶系4785.74臨汾市姑射山東麓汾河流域

資源分佈


旅遊資源

山西的自然旅遊資源多與人文旅遊資源相融合。分佈於呂梁山區的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晉祠一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姑射山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龐泉溝自然保護區(為保護國家一級野生動物褐馬雞為主的森林生態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蘆芽山自然保護區(保護褐馬雞為主)。

草場資源

呂梁山區農業開發歷史長,可利用的草場很少,僅分佈於2500米以上的山區。主要有:
荷葉坪草地,包括荷葉坪、黃草梁兩大高山草地。位於奇嵐、五寨和寧武縣之間,面積20萬畝,海拔2500-2780米。氣候高寒,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主要牧草有野苜蓿、披檢草、人頭草、倒生草(百草)、篙類等。每年夏季,神池、五寨、奇嵐、河曲、保德等縣的牲畜到此放牧。
赫赫岩草地(雲頂山草原)
赫赫岩草地(雲頂山草原)
赫赫岩草地,即呂梁山北段、關帝山、雲頂山一帶,包括大陽坪、馬廠、黃土灣、刀窩、后里地、蘇家灣、大西溝等地。位於婁煩、交城、方山三縣之間。面積約60萬畝,海拔1700-27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泉水長流,飲畜方便。方山羊場設在這裡。每年夏季,文水、交城、清徐、方山、婁煩等縣的牲畜到此放牧。
上頂山草地,位於呂梁山中段,交口與中陽之間,面積37.8萬畝,海拔18800-2009米,牧草有山馬蘭、披檢草、倒生草、山黍子等,並有喬、灌木雜生其中。水源較缺,只有北路崗泉流過百步遠,不夠牲畜飲水需要。

森林資源

呂梁山區至晉朝前還是森林覆蓋,晉朝該區屬西河郡,“西河舊處山林”,很少設縣。《水經注》描述西山地區是“雜樹交蔭,雲垂煙接”,“翠柏煙峰,清泉灌頂”,“層松稀岩,列柏綺望”的景象。宋《太平寰宇記》載:“火山(保德)寧化(寧武)之問山林饒富”,又說太原西山多柏樹,北宋時太原東西山仍是“古柏蒼槐樹木蔭黯”,有“錦繡嶺”之稱。古代晉西是重要木材產區,北魏在洛陽建造宮殿,材木系取自西河。北周時,仍是“京洛材木,盡出西河”,至宋代,晉西伐木中心南移至離石一帶。至元代,呂梁山區仍是重要木材產地,所產原木順黃河、汾河運出,稱“萬木下河汾”。明朝大力推行屯田,濫伐濫墾,到清代,山西的森林已殘存無幾,治年間蘆芽山已是“有限山林”,“產木之處無幾”。民國年間,閻錫山進一步濫伐殘林,特別是修同蒲鐵路毀林甚多。日軍侵佔時肆意放火燒山,給森林造成毀滅性破壞。新中國建立后,將管涔山、呂梁山、關帝山殘存的少數成片的天然次生林劃為林區,建立專門管理局,進行撫育管理和更新,使天然林逐步繁衍擴大。
天然林主要分佈在人煙稀少的山脊一帶。呂梁山的天然林自鄉寧、吉縣開始沿呂梁山脊蜿蜒向北直至五寨縣,主要集中在蒲縣、中陽、方山、交城、興縣、寧武、五寨等縣,主要樹種南部以暖溫帶的棟楊樺闊葉雜木林為主,夾有少數油松、側柏、白皮松,往北逐漸過渡到關帝山的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一直到管滲山的寒溫帶青杄白杄華北落葉松針葉林。主要由管涔林區、關帝林區、呂梁林區、黑茶林區四個林區管理。
呂梁山區各林區天然林統計表(1990年代)
林區經營總面積(萬畝)森林面積(萬畝)森林覆蓋率%木材蓄積量(萬立方米)林地畝均蓄積量(方)宜林地面積(萬畝)木材產量(立方米)
管涔林區363.5130172.820.0531.77.338.425000
關帝林區1066.11193249.542.21066.14.3237421437
呂梁林區511.1731100.619.7204.72.03145.52941
黑茶林區238.130234.414.5137.94.986.81019
管涔山林區,分佈在寧武、岢嵐、五寨、靜樂等縣,為山西林相最好、單位面積材積最高的林區,以針葉林為主,主要樹種有落葉松、油松和白杄、紅杄,次為山楊、樺和遼東櫟。山地下部(1340-1604米)以農墾地為主,間有少數山楊、油松和遼東櫟;1500-1800米則為白樺、山楊、青杄和華北落葉松、青杄、白杄,間有少數紅樺。本林區林相好,鬱閉度高,有些落葉樺林樹直,長勢很好,材積量高,林地畝均材積量為7.3立方米,居山西省之首。本林區成林多,年產木材2.5萬方,是山西最大的木材產地。
關帝山林區,主要分佈在交城、方山、離石、中陽、嵐縣等地,為山西材積量最多的林區,樹種較複雜,為油松、落葉松與櫟類、山楊、白樺等針闊混交林區。闊葉樹多分佈在山腰1600-2150米處,在下部950-1700米為低山針葉林帶,以油松為主,間有側柏、白皮松、遼東櫟,1600-2150米為闊口林帶,以白樺、山楊為主,1850-2500米為針葉林帶,以華北落葉松為主,白杄次之,青杄多分佈在東側較低處,再往上便是高山灌叢草甸。關帝山林區材積量最多,但林區年產木材2萬多方,居全省第二位。其材質較差,多闊葉雜木。林區交通不便,文水縣開柵鎮是其木材轉運中心。
呂梁山林區,位於呂梁山南段,地跨蒲縣、隰縣、吉縣、交口、鄉寧、臨汾等縣市。以青崗、樺、山楊、櫟類等闊葉林為主,也分佈有油松和落葉松等針葉樹。本林區交通不便,宜林地較多。
黑茶山林區,主要分佈在興縣、嵐縣、臨縣之間的山區,東南與關帝山林區相連接,森林面積34萬多畝,是山西第二個最小的林區。本林區是針闊混交林區,樹種以油松、樺、山地棟等為主。

礦產資源

主要礦產
呂梁山區儲量較大的礦產有:煤炭、鋁土礦、鐵礦、鉀礦等。
煤炭資源分佈廣泛,但又相對集中。呂梁山區佔有了山西省寧武、西山、河東、霍西四大煤田。而且各類齊全:太原西山煉焦煤和非煉焦煤各佔一半左右,西部變質程度淺,主要為煉焦煤,且隨著煤的埋深增加,煤的變質程度也加深。寧武、太原西山、霍西煤田均以焦煤為主,是重要的煉焦煤基地。河東煤田位於忻州、呂梁、臨汾黃河沿岸,以肥煤、焦煤、無煙煤為主。河東煤田離石、柳林、鄉寧礦區的低硫、低灰主焦煤,是冶金工業之“精粉”。
鋁土礦主要分佈在孝義-汾陽、保德-興縣、軒崗-陽方口、平陸東部等地。鋁土礦主要賦存於石炭本溪組底部,屬淺海相沉積礦床。層位穩定,儲量豐富,礦石質量好,全為一水型硬鋁石,具有高鋁、高硅、低鐵的特點,但不同地區各有差異。如孝義、平陸地區鋁高、硅低、鐵也低,而保德、興縣一帶則鋁稍低。從礦石的鋁硅比值看,保德-興縣一帶的鋁硅比值較高,是主要富礦區。
鉛、鋅礦,交城西榆皮礦區為最重要,屬矽卡岩型銅鉛鋅礦床。以硫化礦石和混合礦石為主,含鉛量為2.5寫,含鋅量1.5%,伴生有銅、銀等元素。
鐵礦主要集中於嵐縣區、太原狐偃山區、臨汾塔兒山-二峰山區。鐵礦石大部為貧礦,富礦較少。沉積變質鐵礦(鞍山式鐵礦)為主要鐵礦類型,主要分佈於嵐縣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大型礦有嵐縣袁家溝村礦區)。接觸交替硅卡岩型鐵礦(大冶式)床,集中分而於臨汾地區塔兒山一二峰山區,太原市孤偃山區。中型鐵礦有太原市狐偃山地區的郭家梁礦區、塔兒山一二峰山地區的張家灣、南畔、翟底、北山角、半山、張家坡和東海等礦區。
熔劑石灰岩,有嵐縣上天窪礦區、霍一縣礦區、孝義克俄礦區、交口大麥郊礦區。
石棉主要分佈於方山新民礦,產於太古界變質岩中。方山縣新民礦蛇文石棉,質量較好,含棉量1一4%,纖維較長,儲量1.8萬噸,已開採利用。
礦區
寧武煤、鋁礦產組合區,位於平魯、朔縣、寧武、靜樂、嵐縣境內。保有煤炭儲量397.8億噸,主要為氣煤、肥煤,北部煤層厚,露天開採條件好。並有鋁土礦、耐火粘土等礦產。
河東煤、鋁礦產組合區,位於呂梁山以西,黃河以東廣大地區,北起偏關、河曲、南至鄉寧、蒲縣。煤質由北向南依次有長焰煤、氣煤、肥煤、瘦煤、貧煤陽、臨縣、興縣、保德一帶有分佈廣泛的鋁土礦,區內已探明儲量145.億噸。儲量約為10275.5萬噸。此外在中陽、臨縣紫金山有大型含鉀岩石礦及各地零散分佈的黃鐵礦、油頁岩等礦產。
太古嵐煤、鐵及輔助材料礦產組合區,包括太原、古交、婁煩及清徐、嵐縣、方山等縣。其中太原西山煤田探明儲量178.3億噸,主要煤種為肥煤、焦煤、瘦煤和貧煤。鐵礦主要為沉積變質鐵礦,分佈在婁煩、嵐縣縣境,其次為古交孤堰山一帶的硅卡岩型鐵礦,總計探明儲量13341.41萬噸,佔全省儲量的44%,區內有大量的石灰岩、白雲岩、耐火粘土礦。此外,在關帝山北側有全省僅有的磷憶礦、黑稀金礦及鎢礦,在太原一帶還有豐富的石膏礦。
霍西煤、銘、鐵、石膏礦產組合區,位於霍山以西,北起汾陽、孝義,南至侯馬一帶。區內煤礦探明儲量196.7億噸,為煉焦用煤。鋁土礦探明儲量22872.4萬噸,多宜露天開採,是河津山西鋁廠的礦山基地。石膏礦探明儲量37597萬噸,在塔兒山—二峰山有豐富的硅卡岩型鐵礦,亦伴有富的銅礦和金礦。

社會經濟


畜牧業

呂梁山區:從方山、中陽、石樓、交口直至臨汾地區的西山7縣(永和、大寧、吉縣、蒲縣、鄉寧、限縣、汾西),養羊較多,此區人口密度小,荒山草坡多,牧羊有一定條件。
荷葉坪草場養殖的牛
荷葉坪草場養殖的牛
管涔山、蘆芽山區:主要包括奇嵐、寧武、靜樂、嵐縣、興縣、五寨等縣。此區有荷葉坪,黃草梁等高山草場,放牧條件較好。但過去實行自由濫牧,造成草場破壞,牧草數量和質量均有下降。奇嵐為著名的絨山羊飼養基地。

農業

呂梁山區的梯田“掛地”
呂梁山區的梯田“掛地”
呂梁山區的農業按照氣候條件分為兩個區劃。
晉西北高寒林牧農業區,包括神池、五寨、岢嵐、寧武、嵐縣、婁煩等縣,土地總面積為2830萬畝,人口110萬,每平方公里只有58人,為全省人口最稀少的農業區。本區地處管涔山和蘆芽山區,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氣候寒涼,無霜期只有100-130天左右。只能種植短日期的一季作物,如筱麥、馬鈴薯、胡麻等。但南北略有區別,北部(左雲、右玉、平魯、神池、五寨、偏關)多緩坡丘陵地,為風沙區;南部為管涔山蘆芽山山脊地帶,地勢起伏較大,高山深谷相間,風蝕較輕,水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
主要種植筱麥、馬鈴薯、谷糜、胡麻等作物,一些地勢較低的河谷也種植少量春小麥和玉米。由於人少地多(一般人均耕地5畝以上,有些鄉村甚至可達一二十畝),勞力不足,耕作粗放,輪荒現象較普遍,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糧食畝產一般僅百斤左右,是全省最低產的地區。
初春的呂梁山
初春的呂梁山
晉西黃土丘陵林牧水保農業區,包括呂梁山以西黃河沿岸的河曲、保德、興縣、臨縣、柳林、離石、方山、中陽、交口、石樓、永和、汾西、爆縣、蒲縣、吉縣、大寧、鄉寧等17縣。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土地貧瘠、干早少雨、植被稀少,水源涵養條件差,地面徑流多以山洪形成流失,造成雨過地干,水源短缺,北部黃河谷地能種植冬小麥和棉花,可以兩年三作。本區耕作粗放,廣種薄收輪荒制度也較盛行,北部更為普遍,區內濫墾濫牧極為嚴重,絕大部分山坡都被墾為農田,80%以上的耕地都是坡地,有些耕地掛在30度以上的陡坡上,被稱為“掛地”。由於開墾過度,自然植被遭到破壞,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蝕,這是本區貧困落後的根源。
作物構成南北部略有區別,離石以南以冬小麥、玉米為主,臨縣以玉米、高粱為主;興縣以北以玉米、穀子、糜子為主。全區各地都種大豆較多,有糧豆間作或糧豆輪作的好習慣,這對恢復地力很有利。本區經濟作物南部以棉技為卞,北部以胡麻等油料為主。本區林業很薄弱,除了關帝山、呂梁山、黑茶山三大林場有大片森林外,成片林地很少,林業收入不多,主要是蘋果、棗等乾鮮果經濟林收入。本區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由於長期濫牧,牧坡質量日益下降,放牧條件越來越惡劣,綿羊越來越少,山羊比重越來越大,而山羊多,更加重水土流失,加速牧坡的破壞,造成惡性循環。

採礦

呂梁山區的煤礦
呂梁山區的煤礦
呂梁山區開採煤炭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地理名著《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玉、多涅石。”“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下多黃堊、多涅石。”“孟門之山”位於山西吉縣西部河東煤田南段,漢高誘註:“涅,礬石也。”據此,“涅石”可能即明礬煤。隋唐時期,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中記載西山礦區風峪一帶採煤的情況。新中國建立后,呂梁山區煤炭工業發展很快,至1985年,已建成西山、汾西、軒崗、霍縣(州)等產煤基地。有色金屬方面,嵐縣的鐵礦開採、霍西礦區的鋁土礦開採都在全省佔有重要的地位。

林果業

呂梁山區經濟林及林果業主要是適應乾旱地區的棗、核桃、蘋果、梨、葡萄等。棗樹分佈很廣,保德、原平以南均有分佈,以黃河沿岸低山丘陵種棗樹較多。山西1982年產鮮棗100萬公斤以上的有15個縣,大都在呂梁山區,以稷山板棗最有名,其特點是肉厚、核小,含糖分很高(33%以上),為主要出口商品。
呂梁山區是山西主要核桃產地,以孝義、汾陽生產最多。核桃品種以汾陽、孝義的龍眼核桃品質較好,皮薄肉多,出仁率高達66%,此外,汾陽南偏城的露仁核桃也很有名。核桃分佈北界止於保德、原平、靈丘南山一線。
蘋果分佈較少,主要在太原市北郊區、臨汾市等一些大蘋果園,也是山西省重要的蘋果外銷基地。
山西最主要的葡萄栽培區在太原市呂梁山東麓的清徐縣。清徐葡萄在國內也有名,是全國十多個萬畝葡萄縣之一。清徐馬峪鄉是山西真正的葡萄之鄉。

區域經濟

呂梁山區北部的忻州市,全市轄1區1市12縣中,忻府區、原平市部分地區,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保德縣、寧武縣大部屬於呂梁山區。全市20181總人口316.6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6.58萬人,鄉村人口160.09萬人,城鎮化率49.44。忻州是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的“中國雜糧之都”。擁有煤、鐵、鋁、鈦、金等50餘種有開採價值的礦產,其中煤炭探明儲量佔山西省的9.4%,鐵佔48%,鋁佔27%,鈦佔54%,金佔74%。煤炭、電力、冶金、化工、裝備製造等門類較全。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可利用地熱面積達32平方公里,是中國華北地區著名的溫泉療養勝地。
同時,忻州市是山西省唯一橫跨燕山-太行山、呂梁山兩個集中連片貧困區的貧困大市,國定貧困縣11個,佔全省36個30.6%;貧困村2223個,佔全省的27.8%;貧困人口35.33萬人,佔全省的15.2%,具有典型的區域性貧困特徵。其中,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保德縣、原平市全部或部分在呂梁山區。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874.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3.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3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88元。
呂梁山區中部的呂梁市,因呂梁山脈縱貫全境而得名,1971年5月,組建呂梁地區,2004年7月,正式撤地設市。轄1區(離石)2市(孝義、汾陽)10縣(交城、文水、興縣、嵐縣、臨縣、方山、柳林、中陽、交口、石樓),除孝義、汾陽、交城、文水四縣市部分屬太原盆地外,全部位於呂梁山區。2018年總人口383萬。呂梁已探明40多種礦產資源,煤、鐵、鋁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鐵礦石保有儲量13億噸,佔山西省的34.6%。鋁土礦保有儲量6.49億噸,佔全省的45.7%。呂梁還是全國著名的白酒、紅棗、核桃、小雜糧生產基地,汾酒、竹葉青兩大白酒品牌馳名中外,是全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420.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4.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23元。
呂梁山區南部的臨汾市1區14縣2市中,堯都區、洪洞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霍州市西部在呂梁山區。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3.57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2%。排在全省11個市中第2位。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煤、鐵、石膏、石灰、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黏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煤炭探明儲量佔全省的14%,是中國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05.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9.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94.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708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05元。

社會發展

由於生產條件制約,呂梁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山西省有許多貧困縣分佈在這裡。其中: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有:太原市婁煩縣,忻州市神池縣、寧武縣、五寨縣、保德縣、岢嵐縣,臨汾市: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吉縣,呂梁市:臨縣、石樓縣、方山縣、中陽縣、興縣、嵐縣;省級貧困縣有:臨汾市:鄉寧縣、蒲縣,呂梁市:離石區、柳林縣、交口縣,插花貧困縣有:太原市陽曲縣,朔州市平魯區,呂梁市:交城縣等。(其中陽曲、柳林、鄉寧2018年退出貧困縣。)

歷史文化

呂梁山區北部,西周屬并州。春秋隸唐國、晉國,靜樂、寧武曾為樓煩故土,保德一帶為獫狁所據,戰國屬趙;秦、漢為太原郡、雁門郡轄縣;魏、晉歸雁門、新興郡,北朝屬肆州管;隋屬雁門、樓煩、馬邑,唐置四州忻、代、嵐、憲。北宋與遼交界,州有忻、代、憲,軍有寧化、保德、岢嵐、火山;遼屬武州。金設忻、代、台、堅等11州;縣有定襄、崞縣。元代屬冀寧路。明代設忻、代、保德、岢嵐、寧武府4州1府,清代襲明。民國廢州府,14縣直屬省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後設忻縣專區、忻縣地區、忻州地區,2001年撤地設市,轄忻府區、原平、定襄、五台、代縣、繁峙、寧武、靜樂、神池、五寨、岢嵐、河曲、保德、偏關14縣(市、區)。
忻州文化底蘊厚重,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4項。忻州人傑地靈,先後走出了班婕妤、元好問、白樸、薩都剌、傅山、徐繼畲等有影響的歷史人物。革命戰爭年代,忻州是晉察冀、晉綏兩大根據地的中心腹地,著名的平型關大捷、火燒陽明堡機場、忻口會戰就發生在這裡,高君宇、徐向前、續范亭、薄一波誕生在這塊土地。忻州素有摔跤之鄉、民歌海洋的美譽,北路梆子、二人台、撓羊賽是忻州文化體育的傳統品牌。
呂梁、恆山山脈間的雁門關
呂梁、恆山山脈間的雁門關
全市有五大景區:五台山佛教古建文化旅遊區、雁門關邊塞古戰文化旅遊區、蘆芽山自然生態旅遊區、市郊溫泉休閑度假旅遊區、河保偏黃河風情旅遊區。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處(代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蘆芽山),國家級森林公園4處(五台山、管涔山、禹王洞、趙杲觀)。其中,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忻州最富盛名的形象代表,也是世界了解忻州、了解山西的重要窗口。
呂梁山中段的呂梁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呂梁境內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春秋屬晉,戰國歸趙,秦漢屬太原郡,三國時期,匈奴人劉淵曾在方山離石一帶建左國城,自立為漢。隋唐宋元分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并州,明清分屬太原府、汾州府。民國時期,設永寧縣,后改離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新中國成立后,境內所轄縣先後分屬興縣專區、汾陽專區、榆次專區、雁北專區。1971年5月組建呂梁地區,2004年7月撤地設市。
劉胡蘭紀念館
劉胡蘭紀念館
呂梁古代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初唐詩人宋之問,宋朝名將狄青,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諍臣名相孫家淦等歷史人物。近代有紅軍早期領導人賀昌、被毛主席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革命英雄劉胡蘭、“試管嬰兒之父”張民覺、“山藥蛋”派代表作家馬烽、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等傑出人才。民俗文化,有臨縣道情,孝義皮影、木偶戲,孝義碗碗腔等地方戲曲,有中陽剪紙、文水鈲子、柳林盤子、臨縣傘頭秧歌等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呂梁山區曾是紅軍東征的主戰場,革命聖地延安的東部屏障,晉綏邊區首府,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在呂梁,創建了晉綏邊區革命根據地。曾是中央后委機關所在地,山西第一支工農武裝—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隊、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中陽縣蘇維埃革命委員會均誕生於呂梁。有晉綏邊區政府舊址、中央后委舊址、紅軍東征紀念館等紅色遺址。《呂梁英雄傳》描寫的就是呂梁山區人民獻身革命事迹。境內有北武當山、磧口古鎮、龐泉溝、佛教凈土宗祖庭玄中寺、汾陽杏花村等一大批旅遊景區享譽國內外。
黃河壺口瀑布
黃河壺口瀑布
呂梁山區南部的臨汾市,古稱平陽,系唐堯古都,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是中國北方早期智人“丁村人”繁衍、生息地。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商周之際,為唐國、晉國的政治中心,公元前435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韓都平陽(即臨汾)。秦漢之際,漢景帝的大女兒平陽公主與曹疇曾在平陽居住。衛青的姐姐衛子夫出於平陽侯府。西晉,匈奴貴族劉淵建漢,公元308年,遷都蒲子(即隰縣),稱皇帝,於公元309年定都平陽,至公元318年為部將石勒所滅。唐宋至民國,臨汾境內政區變化不大。新中國成立后,長期為專區、地區建制並有區劃調整,2000年撤地建市。臨汾是中國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法顯的故鄉。是明代移民的始發站。“洪洞大槐樹”在此。臨汾也是旅遊大市,著名的壺口瀑布、人祖山、洪洞大槐樹、雲丘山、堯廟等都在臨汾境內。

交通孔道


谷地或山口為交通要道,如黑龍關為臨汾盆地通往晉西南的要道,薛公嶺為太原盆地通往晉西南高原的要道;交口則為晉中至晉西南的谷地通道。
金鎖關,為北齊長城重要關隘。位於山西省汾陽市黃蘆嶺。北齊文宣帝三保三年(522)和七年兩次較大規模修築長城,均西起此點。關隘內外山高谷深,林密路險,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尚存石砌關和瓮城券洞。是民國以前晉中通往晉西的交通要道。通過薛公嶺的晉綏(太軍)(國道307)通車后,此關漸廢。
克胡砦,在臨縣西一百二十里。金大定時築城屯兵於此,以防西夏,故名。清時改名克虎寨,又作克孤寨,今名克虎寨。
軍渡,舊稱軍鋪渡,隔黃河與吳堡相對,歷來為晉中通往陝西之要津。
西公嶺,又稱薛公嶺,在汾陽縣西北,為通往離石和陝西之要道。為國道307線和青銀高速關卡。
洪谷堡,在岢嵐縣南三十七里。《新唐書·僖宗紀》:乾符五年,“崔季康、李鈞及李克用戰於洪谷”,即此。舊時亦稱洪谷堡隘,又稱洪谷砦。
天澗堡隘,在岢嵐縣北五里,兩山對峙,深狹如澗,俗名暗門子。
樓煩關,在寧武縣西南。《隋書·煬帝紀》:“大業三年,北巡入樓煩關。”《元和郡縣誌》釋:“在靜樂縣北一百五十里,今寧武關,當即古樓煩關也。”
三岔堡,在五寨縣北六十里,明嘉靖十八年築,以東達神池,西通岢嵐,北向偏關,當三路之沖,故名。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盤踞這裡六年之久,是日寇突入我二分區腹地的重要據點,1945年4月12日解放。
白壁關,位於孝義城西,與汾陽交界,為太原盆地向南的一個隘口,是中國歷史名關,向為兵家爭奪之地。
黑龍關,在山西省蒲縣東南六十里。明、清設有把總,為通往臨汾之要隘。
永和關,在山西省永和縣西北黃河岸,具體位於永和縣城西35公里的南庄鄉,是歷史悠久的渡口之一,也是西去陝西的交通要塞。
馬頭關,在山西省大寧縣西七十里,古稱馬斗關。《唐書·地理志》:大寧縣有馬斗關,關南臨黃河。明洪武初設為官渡。舊有巡司。
開柵堡,即山西文水縣東北開柵鎮。《清一統志·太原府二》:開柵堡“在文水縣北二十五里開柵鎮,接交城縣界。周四里,其半為文峪水所嚙毀”。
靖安營,位於交城縣境西北中庄鄉寨則村北,始建於明崇禎二年(1630)。順治五年(1648)所建營房被交山農民起義軍焚毀。康熙十年(1671)七月重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廢。
赤堅嶺,在山西嵐縣西南五十里,與方山縣交界處,是方山縣與嵐縣連接的唯一通道,堪稱咽喉要道,為古代隘口,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在赤堅嶺修建碉堡。
蔚汾關,唐置,在今山西興縣東二十里交口村。《元和志》卷14合河縣:“蔚汾關在縣東七十里。”《方輿紀要》卷40興縣:蔚汾關“蓋以蔚汾水為名”。
泉子關,在(寧鄉,今中陽)縣西南四十里,泉子山東連屏風《山西志輯要》寧鄉縣:“泉子關,縣西南四十里泉子山。”
寧鄉關,故址在今中陽縣西南。文獻《山西志輯要》寧鄉縣:“寧鄉關,在縣西,為平陽府要隘,有堡城。清《汾州府志》:“寧鄉縣南五十里寧鄉關,寧鄉水自孝義縣西流,迤北徑關下。”在今中陽縣西20公里處。
寧武關,在今寧武縣城區,是為晉北古樓煩(古部落名)地。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此置樓煩關,以防匈奴。寧武,秦漢為樓煩縣地,置有樓煩關,今縣南的寧化村,即為樓煩關南口,縣北的陽方口,即為樓煩關北口。
石梯山堡,故址在今保德縣東北10公里處。《山西志輯要》保德州:“石梯山堡,州東北二十里,堡在山上,有一夫當關,千人卻步之勢。”
呂梁山
呂梁山
國道307(岐銀線)(青銀高速),線路基本一致。即山東青島-寧夏銀川高速公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編號:G20。青銀高速起自山東省青島市,沿線經過山東省濰坊、淄博、濟南、德州,河北省的邢台、石家莊,山西省的陽泉、太原,在呂梁市境內穿越呂梁山及黃河,至陝西省的榆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等城市,最終止於寧夏銀川市。全長1610公里,2003年4月動工,2006年3月全線貫通。
國道209(呼北線)、呼北高速,兩條線方向基本一致。主要控制點為: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右玉、朔州、岢嵐、呂梁、吉縣、運城、三門峽、靈寶、盧氏、西峽、淅川、十堰、房縣、保康、遠安、當陽、宜都、石門、慈利、張家界、新化、武岡、新寧、資源、荔浦、平南、桂平、玉林、北海(鐵山港)。呼北高速全長大約2628千米,計劃2020年12月全線貫通,山西境內呂梁市以北已經通車。
靈河高速,又名繁河高速,即靈丘(或繁峙)—河曲高速公路,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網規劃“三縱十二橫十二環”中的第三橫。公路從寧武縣橫穿蘆芽山。
保德高速公路,東起忻州忻府區,與忻阜高速公路、大運高速公路相接;自寧武縣南穿越蘆芽山,西至晉陝交界保德黃河大橋,出省后與陝西神府高速公路相連,穿越忻府、靜樂、寧武、岢嵐、保德一區四縣、15個鄉鎮,全長191公里。
太佳縣高速公路,是東起太原尖草坪區,接太原環城高速公路;在古交、岢嵐、臨縣等地穿越關帝山,西至晉陝交界佳縣黃河大橋,出省后與陝西榆佳高速公路相連,穿越太原、忻州、呂梁3市7縣區,全長2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