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故居

江蘇常熟市城區翁家巷的故居

翁同龢故居就坐落在常熟市城區翁家巷門2號,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建築風格的古代宅邸。後堂樓內有翁同龢塑像,背板為康有為維新第一導師”題詞。

目錄

正文


翁同龢是誰?清朝兩代皇帝的老師。此宅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系本邑大族桑氏所有,名“森易堂”,后易“叢桂堂”。在明隆慶萬曆間,為邵武知府古琴嚴澂之居宅,清道光十三年(1833)翁同龢之父大學士翁心存從仲姓購得,翁家幾代人居住於此。翁氏後人都在海外,“文革”后其後人將此故居捐獻給國家。
我在巷口看到一座石牌坊,曰“狀元坊”,坊柱刻聯:“此中出叔侄大魁,昆弟撫相,畫棟雕梁,門第海虞稱冠代;何必數榜眼感舊,會元有坊,華篇勝跡,聲名琴水讓高山。”此聯為翁同龢離孫、明清詩文研究家錢仲聯撰書,粗略概括了翁氏一門的顯赫榮耀。
進入大門,沿中軸線依次是門廳、轎廳、綵衣堂後堂樓和雙桂軒等七進。開闊高大的綵衣堂系明代建築,為翁氏故居正廳,是翁家接待賓客和日常議事場所。因《二十四孝》中老萊子“綵衣娛親”故事,而更名“綵衣堂”,寓有世代為官、綵衣滿堂之義。
後來翁氏一門的確官運亨通,翁心存中過進士,任工部、兵部、吏部尚書;翁同龢的大哥翁同書,中過進士,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安徽巡撫;二哥翁同爵任兵部主事、湖廣總督;翁同龢中過狀元,授翰林院編撰,先後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帝黨首領。綵衣堂內的梁、枋、椽處繪有彩畫一百餘幅,是江南彩畫的經典之作。綵衣堂龕聯為:“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廳柱聯是:“一代完人,風煙喬木長留,憂國當初,謠諑到蛾眉,零雨東歸龍闕變;九州碩望,日月新天臨照,升堂此際,精靈通肸蚃,大雲西仰鴿峰高。”作者仍是錢仲聯。
綵衣堂東側是花廳,又稱玉蘭軒,這裡是翁同龢文物陳列室,有翁同龢批點過的《管子》,使用過的硯蓋,蓋上有翁寫的題識。在中軸線西側有思永堂、柏古軒、明廳、晉陽書屋等及“小南國”園林勝景。晉陽書屋正壁聯是:“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畫奇書。”
展櫃陳列有翁同龢日記。翁同龢一生信守居官須講操守的諾言。擔任戶部尚書,主管全國財政十餘年,仍兩袖清風,嚢無餘資,晚年生活尚需親友和門生接濟,甚至典賣書畫度日。我抄下翁同龢日記中退人贈物的記載:李鳳苞,為謀差事,來京拜見,以二百金為贈,“力卻之”;友人繆豫生,胞侄赴京應試,送禮金百兩,“婉退”;世交賀培真來訪,贈四百金,“還之”;江蘇同知、南匯縣代理知縣羅嘉傑,以二百金投贈,“拒之”;太原縣總兵馬玉昆來京覲見,贈四百金,“揮而去”。翁同龢回鄉那年,常熟正遭嚴重旱災,他立即託人轉言江蘇巡撫,請撥三千石米辦平,可見尚懷很重的悲憫之心。
因以“勝臣十倍”之語舉薦康有為,支持康梁變法,戊戌政變后翁同龢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職回籍。也有人說另有原因:慈禧太后要在頤和園慶壽,有旨交戶部提款百萬,搭排雲殿彩柵,“翁持不可”,“后意甚怒,逾月,太后召見內府大臣時,尚申申詈不置也。未幾,翁竟開缺。”(據《新世說》)中日甲午海戰,翁同龢主戰,李鴻章主和,後來戰敗,李鴻章歸於籌備未周,連年海軍軍費竭大半助修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