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黑頭草的結果 展開

大黑頭草

大黑頭草

大黑頭草,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 W. Smith的全草。分佈於雲南東南部、南部或西部等地。具有清肺止咳,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流感,肺炎,支氣管炎,膽囊炎,尿路感染,扁桃體炎,乳腺炎,炭疽,外傷感染。

入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辛,性涼。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清肺止咳,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流感,肺炎,支氣管炎,膽囊炎,尿路感染,扁桃體炎,乳腺炎,炭疽,外傷感染。

相關配伍


1、防治炭疽病,流行性感冒:大黃葯(干品)9-15g。煎湯服。
2、治風濕關節痛:大黃葯(干品)9-15g。煎湯服。外用鮮品搗爛酒炒熱敷。(1-2方出自《紅河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30-60g。外用:適量,干品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凈,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半灌木,高1-2m。全株芳香。枝四棱形,被捲曲微柔毛及腺點。葉對生;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8cm,寬1.6-4.3cm,先端漸長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脈上被疏柔毛,下面密布腺點。輪傘花序有花6-12朵組成假穗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5-15cm,長者常下垂,位於假穗狀花序下部的輪傘花序較疏離,向上漸次靠近;苞片線形或線狀長圓形;序軸被柔毛;花萼鐘形,長約3mm,外面密被腺點,萼齒5,鑽形;花冠白色,長約5.5mm,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側裂片半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微伸出,花絲無毛,花藥2室;子房4裂,花柱稍長於雄蕊,柱頭2淺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3mm,腹面具棱,棕色。花期9-11月,果期10-翌年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2400m的濕潤肥沃土壤、山谷邊、開曠山坡、荒地、林緣或灌叢間。分佈於雲南東南部、南部或西部等地。

藥材性狀


全草多截成30cm左右的小段。莖呈方柱形,節稍膨大,表面暗紫紅色;幼枝疏被白色柔毛;質脆,易折斷,斷面邊緣黃白色,髓部白色。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針形,長7-20cm,寬1.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脈上有糙毛,下面密生小油點,葉柄長0.2-0.5cm。可見頂生或腋生的假穗狀花序,花黃白色,萼筒鐘形。小堅果倒卵形。氣香,味微辛、涼。
以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主治炭疽,外傷感染,流感,乳腺炎,肺炎,支氣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