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嚴重的心臟疾病。由於人口老齡化,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平均發病年齡都有所增加,且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在70~80歲時達最高。男性患者多於女性,男女比例約為2:1,女性患者預后較差。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心臟內膜表面發生的微生物感染。細菌、真菌、病毒和立克次體可順著血液流動,侵犯心臟瓣膜、心室壁內膜、腱索、間隔缺損處或鄰近大動脈內膜,並形成菜花樣或息肉樣、大小不一的贅生物。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典型癥狀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咯血、胸痛、皮膚和指(趾)甲損害等。感染性心內膜炎可引起皮膚、指(趾)甲損害,影響美觀;隨著病情發展,還可引起心臟、腦、腎等多器官的損害以及多處動脈栓塞,導致心力衰竭、細菌性動脈瘤、遷移性膿腫、肺栓塞、腦栓塞、腎動脈栓塞等併發症,其中心力衰竭最常見。目前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通過藥物和手術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預后與個人體質、是否有併發症、致病菌的種類等因素有關。大多數人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可明顯好轉;部分病人可能會複發甚至死亡。

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或內科

病因


● 本病多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大量的研究證實,血流動力學因素、機械因素造成心內膜的原始損傷、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暫時性菌血症以及血液中致病微生物的數量、毒力、侵襲性和黏附於黏膜的能力,均與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病有關。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 一般細菌(如草綠色鏈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體等微生物,可通過皮膚黏膜等部位侵入人體,引起菌血症、敗血症或膿毒血症,並侵襲心臟內膜。

心臟瓣膜異常

● 心臟瓣膜的異常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常見的心臟瓣膜異常有:
● 室間隔缺損。
● 動脈導管未閉。
● 法洛四聯症。
● 主動脈縮窄。

抵抗力下降

● 大多數侵入人體的病原微生物可被免疫系統消滅,但當機體抵抗力下降、病原微生物較“強大”時,病原菌則可侵入血流,侵犯心內膜。
● 易患人群有:
● 被毒力較強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人群。
● 使用細胞毒性藥物的腫瘤患者。
● 使用免疫抑製劑的器官移植者。
● 手術后未恢復的患者。
● 濫用靜脈藥物者。
● 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電極者。

癥狀


● 感染性心內膜炎根據病程可以分為急性和亞急性,二者既有共同的癥狀表現,又有不同的癥狀表現及特點。

共同癥狀

● 突然咳嗽、呼吸困難、咯血、胸痛。
● 皮膚及口腔黏膜、瞼結膜出現散在的小瘀點。
● 指甲和趾甲下有線狀出血。
● 指和趾的屈面出現豌豆大的紅或紫色小結節,有觸痛(Osler結節)。
● 指或趾末端增生、肥厚,如杵狀膨大。

急性心內膜炎

● 突然發病。
● 高熱、寒戰。
● 噁心、頭痛、心率加快。
● 手掌和足底出現無痛性紅斑(Janeway損害),直徑為1~4毫米。

亞急性心內膜炎

● 起病緩慢。
● 低熱,體溫一般<39℃。
● 時常感覺疲倦、無力。
● 缺乏食慾。
● 體重減輕。
● 面色蒼白。
● 視物模糊。

檢查


● 醫生主要是通過體格檢查、血常規、血培養、超聲心動圖來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其他檢查有助於輔助診斷。

體格檢查

● 心臟聽診可判斷心臟跳動是否正常,有無雜音,有助於了解心臟狀態。

血常規

● 根據檢查中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結果,判斷是否存在感染。

血培養

● 血培養是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最重要方法。通過血培養,可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明確病原體,有助於選擇治療藥物。

超聲心動圖

● 超聲心動圖檢查能夠檢出直徑為2毫米以上的贅生物,對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很有幫助。
● 超聲心動圖還可動態觀察贅生物大小、形態、活動和瓣膜功能狀態,了解瓣膜損害程度,對決定是否做換瓣手術具有參考價值。
● 超聲心動圖還可發現原有的心臟病。

其他檢查

● 心電圖
● ● 心電圖檢查可能發現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 X線
● ● 有助於了解是否存在膿毒性肺栓塞所致肺炎、左心衰竭、主動脈細菌性動脈瘤等病變。
● 尿常規
● ● 尿常規檢查結果可初步判斷是否存在腎臟病變。

診斷


●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缺乏特異性,需結合超聲心動圖和血培養等檢查進行診斷。目前臨床應用的診斷標準主要是Duke診斷標準(2015修訂版),內容如下:

主要標準

血培養陽性(符合以下至少1項標準)


● 2次不同時間的血培養檢出同一典型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致病微生物(如草綠色鏈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
● 多次血培養檢出同一感染性心內膜炎致病微生物。
● ● 2次至少間隔12小時以上的血培養陽性。
● ● 所有3次血培養均陽性,或≥4次的多數血培養陽性(第一次與最後一次抽血時間間隔≥1小時)。
● Q熱病原體1次血培養陽性或其IgG抗體滴度>1∶800。

影像學陽性證據(符合以下至少1項標準)


● 超聲心動圖異常
● ● 贅生物。
● ● 膿腫、假性動脈瘤、心臟內瘺。
● ● 瓣膜穿孔或動脈瘤。
● ● 新發生的人工瓣膜部分破裂。
● 通過18F-FDG PET/CT(僅在假體植入>3個月時)或放射標記的白細胞SPELT/CT檢測出人工瓣膜植入部位周圍組織異常活性。
● 由心臟CT確定的瓣周病灶。

次要標準

● 易患因素:心臟本身存在易患因素,或靜脈藥物成癮者。
● 發熱:體溫>38℃。
● 血管徵象(包括僅通過影像學發現的):主要動脈栓塞,感染性肺梗死,細菌性動脈瘤,顱內出血,結膜出血,以及Janeway損害。
● 免疫性徵象:腎小球腎炎,Osler結節,Roth斑以及類風濕因子陽性。
● 致病微生物感染證據:不符合主要標準的血培養陽性,或與感染性心內膜炎一致的活動性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血清學證據。
● ● 確診:滿足2項主要標準,或1項主要標準+3項次要標準,或5項次要標準。
● ● 疑診:滿足1項主要標準+1項次要標準,或3項次要標準。

鑒別診斷


● 感染性心內膜炎與風濕熱、心臟黏液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癥狀相似,不易鑒別。
● 當出現發熱、噁心、頭痛、乏力等癥狀時,不可盲目用藥,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目前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通過藥物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抗生素的應用是治療心內膜炎最重要的措施。
● 根據致病菌培養結果和致病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選擇抗生素。
● 同時使用至少2種有協同作用的抗生素,保證足量、足療程。

手術治療

● 如果出現藥物治療無效、嚴重併發症、感染難以控制等情況,醫生會考慮通過手術治療。
● 通過切除感染物、引流膿腫及修復受損組織,可避免病情惡化,預防栓塞。

危害


● 感染性心內膜炎可引起皮膚瘀點、手指和腳趾屈面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痛性結節,影響美觀。
●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贅生物可脫落進入血管,引起不同部位的動脈栓塞,如肺栓塞、腦栓塞、腎動脈栓塞等。
● 感染性心內膜炎還可引起心臟、腦、腎等多器官的損害,導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細菌性動脈瘤、遷移性膿腫、化膿性心包炎、心臟穿孔等併發症。
●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常是全身嚴重感染的一部分,病情兇險,可危及生命。

預后


●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治療效果,與個人體質、是否出現併發症、感染的病原體以及心臟超聲表現等有關。
● 大多數人經過及時治療可以明顯好轉,部分病人病情可能會複發甚至死亡。

預防


● 保持口腔衛生,堅持早晚刷牙。
● 定期做口腔檢查。
●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感冒。
● 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
● 適當運動,增強自身抵抗力。
● 飲食要營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