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痢
白痢
中醫病名,為痢疾之一種。痢疾便下白色黏凍或膿液者稱白痢,亦稱白滯痢。痢疾古稱腸澼、大瘕泄,至晉唐方謂之痢,根據病因或癥狀特點有不同的分類。白痢為其中之一,與之對應的有赤白痢、血痢、膿血痢等。單純的白痢不多見,往往赤白相兼,或白多赤少,或赤多白少。
● 《千金要方·熱痢第七》說“冷則白,熱則赤”,明確指出便下色白與冷有關;《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九則更進一步指出:“白痢者,由腸虛而冷氣客之,搏於腸間,津液凝滯成白,故為白痢也”。可見白痢最主要的病因病機為脾陽不足,寒濕侵襲,邪壅腸中,氣血與之相搏結,化為膿水,發為痢疾。
● 亦有因為濕熱者,但較少見。如《張氏醫通》卷七:“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才起而腹中復急,皆濕熱凝滯所致。”
● 1.寒濕證
● 便下色白如凍膠或鼻涕,兼見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
● 2.濕熱證
● 症見痢下白色,黏凍多膿,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澀,或兼口渴等症。
● 1.寒濕證
● 證候:便下色白如凍膠或鼻涕,兼見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治法:溫中燥濕,調氣和血。代表方:不換金正氣散加減。常用藥:藿香芳香化濕,蒼朮、半夏、厚朴運脾燥濕,炮姜、桂枝溫中散寒,陳皮、大棗、甘草行氣散滿,健脾和中;木香、枳實理氣導滯。
● 2.濕熱證
● 證候:痢下白色,黏凍多膿,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澀,或兼口渴等。治法:清腸化濕,調氣和血。代表方:芍藥湯加減。常用藥:芍藥、當歸、甘草行血和營,以治膿血;木香、檳榔、大黃行氣導滯,以除后重;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少佐肉桂辛溫通結;加用金銀花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3.兒童白痢
● 證候: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大便下膿血。治法:溫中散寒,補脾胃。名醫驗方:“溫六一”泡藥方治療兒童白痢。此方為天津已故名老中醫陳芝圃老先生的經驗方,功能溫中散寒,補脾胃,通行水。處方:乾薑3g,六一散9g。泡法:將葯放在蓋碗內,用開水100ml,泡透,冷時用紗布過濾,去葯留汁,加白糖20g。
● 服法:溫后頻服。
● 痢疾患者,須適當禁食,待病情穩定后,予清淡飲食為宜,忌食油膩葷腥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