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孟起的結果 展開
- 福建福州烈士
- 阜城縣統計局駐阜城縣崔棗杭村工作隊員
- 原湖北作家協會副主席
孟起
福建福州烈士
孟琇燾(1913~1948年),號晉之,化名孟起,閩侯縣人,生於民國2年(1913年)8月。烈士。民國14年,到恆孚當鋪(今台江河口嘴)當學徒。
目錄
孟起,號晉之,原名孟秀燾,1913年8月出生於福州一個普遍市民家庭。因家境貧寒,13歲便隨父進南台河口嘴"恆浮"典當店鋪學藝。孟起從小力求上進,學藝之餘,堅持不懈自習中文,進步明顯。1926年,時值北伐軍入閩,他看到街上散發的進步傳單,受民主新思潮的熏陶,思想觸動很大,開始閱讀魯迅等進步書刊。從此,革命理想漸漸在他心中萌生。同時,孟起認識了福州早期共產黨員陳任民,得到這位良師益友的啟發與指點,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當時,福州典當店員工勞動待遇十分差,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孟起便以店員工會執行委員的名義,發動店員開展"縮短學藝時間與增加工資"的鬥爭,因他站在鬥爭第一線,被黑心老闆以"鬧事危險分子"的罪名解僱。孟起離鄉背井,到外面謀職。
抗戰時期,孟起在火熱的革命鬥爭中得到錘鍊與考驗。1938年,經中共閩江工委宣傳部部長盧懋榘介紹,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前,孟起考入福建省縣政人員訓練所,畢業后,在南平縣政府教育科任科員。他先後輾轉於上海、閩北及福州周邊的永泰、長樂、閩侯,擔任過江南學校教員,閩東《南方日報》總編輯、南平《教育月刊》主編,駐永安省醫學院院長秘書;在上海、福州,孟起踴躍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在福安、南平,他以報刊為陣地,筆耕不輟,宣傳我黨統一戰線政策。
1941年,閩東地方黨組織遭到敵人破壞,孟起受黨的指派,出任福安縣委書記。為地方黨組織的恢復與鞏固,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孟起利用公開合身份作掩護,在十分困難的環境下,堅持黨的地下鬥爭。1947年春,中共福建省委改為閩浙贛邊區黨委。在南古甌黨代會上,孟起當選為區黨委候補委員、社會部部長、城工部副部長,從此,他肩負更加繁重的領導城市地下鬥爭的重擔。
為了爭取敵人內部的革命力量,不久,他與地下黨楊良言同志商議,成功策反了省偽水警司令部一批警員"槍變",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同年夏,他響應省委號召,帶領一批學生黨員上山下鄉,深入閩(侯)長(樂)農村,在大象山、五虎山一帶,先後組建農民武工組織,隊伍達二百多人。他親自起草省委"紅五月"運動號召書,喚起黨領導下的農民政治覺悟,開展武裝鬥爭,鞏固擴大了革命根據地。為積極配合區黨委關於"以人以物,大力支援游擊鬥爭"的中心工作,時年福州海關發生"布案",孟起果斷選擇這有利時機,同部領導李鐵同志一道,裡應外合,機智截獲了一批因手續不完備扣留在海關價值達3萬元布匹等物資,完成了黨組織交給的任務,引起閩省當局驚恐失慌……
1947年8月31日,孟起往閩侯南陽下岩參加區黨委會議,返回福州時,因暗探出賣,在高湖江邊和妻子同時不幸被捕。
落入敵人魔掌后,偽保安司令部特工對他軟硬兼施,威逼利誘,但孟起忠貞不屈,守口如瓶。敵人輪番審訊,對他實行種種酷刑,抽鞭、烙鐵,挾凳……孟起的身體被打得遍體鱗傷,仍一言不發。無奈,敵人只好認他必是共黨政治"要犯"。同年11月,押解南京國防部保密局。
在獄中,孟起身心受到摧殘,離福州時就體衰力竭。他意識到身陷敵手凶多吉少,不抱任何生還的幻想,生前留下擲地有聲的四個大字:"惟死而己"!他坦然對待生與死,共產黨人特有的氣質在他身上得到充分展現。愛人張聰敏先後被遣送關押在鎮江、上饒集中營。孟起離別妻子時,還在福州三宮堂監禁處託人寫紙條給她,激勵親人鬥志。一再叮囑她:"要堅定自己的立場,絕不能當軟骨頭!"1948年4月8日,孟起同志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33歲。
孟起一位生前友好獲悉這噩耗,成分悲痛,揮毫寫下悼文:"蔣家大勢已沉痾,驚煞英雄陷網羅,望斷鐘山無一雁,終將熱血灑山河。"孟起同志生前為黨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堅強的革命戰士、黨和人民的好兒子。
閩江歌壯史,青山祭忠魂。1980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文林山革命公墓西麓,開闢"城工部"革命烈士陵墓,孟起與88位"城工部"烈士遺骸安葬在這裡。每到清明,都有年輕人前來祭掃。讀著簡明扼要的碑文,仰望高聳的墓碑,革命先烈的英勇形象永遠聳立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