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木龍彝族鄉

永德縣下轄鄉

烏木龍彝族鄉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城東北部,東經99°42',北緯24°12',離縣城德黨97公里,東和東南與雲縣連接,南與大雪山鄉相連,西與亞練鄉毗鄰,北與鳳慶縣連徠接。總面積204平方公里,是永德縣兩個少數民族鄉之一,有固定性耕地37091畝。境內海拔1524米至3483米之間,相對高差1959米,森林覆蓋率達86.4%。全鄉轄10個行政村、79個自然村、171個村民小組,有鄉村總戶數7028戶,鄉內分別居住著13個民族。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烏木龍彝族鄉常住人口為24411人。

地理環境


烏木龍彝族鄉
烏木龍彝族鄉
年平均氣溫14℃左右,平均降水量1457.3毫米,相對濕度75%,境內海拔1524至3483米之間,相對高差1959米,村寨居住地最高海拔2440米(新塘村抬牛坡自然村),最低海拔1700米(蒼蒲塘阿池窪自然村),相對高差740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08年,全鄉轄10個村民委員會,81個自然村,171個村民小組,有鄉村總戶數6487戶,鄉村總人口26973人,其中:農業居民6456戶、人口26408人,佔總人口的97.7%,有全半勞動力15556人,其中:男8648人,女6908人。總控制面積19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擁有人口136.9人,是永德縣人口密度較大的鄉鎮之一。鄉內居位著13種民族,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71.9%,俐侎族人口居住於6個村委會,35個自然村,69個村民小組,共1398戶,9818人,佔總人口的36.4%。
2021年7月21日,根據永德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烏木龍彝族鄉常住人口為24411人。

經濟


概況

2008年末,有耕地面積27407畝,其中:水田7100畝,旱地20307畝,農民人均佔有耕地1.03畝。2008年末全鄉大牲畜存欄9089頭,其中:牛8008頭,驢541頭,馬1匹、騾539匹。當年出欄大牲畜560頭,肉產量89噸。山綿羊年末存欄11334隻,當年出欄4749隻,肉產量119噸,生豬年末存欄32839頭,當年出欄22049頭,肉產量819噸。家禽年末存欄93194隻,當年出欄215679隻,肉產量329噸,禽蛋產量23.9噸。實現畜牧業總產值218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4.9%.

特色農業

2008年核桃累計面積131269畝,其中,當年新植38429畝,年末泡核桃累計面積82649畝。其中當年新植22739畝,核桃產量1189噸,其中泡核桃產量969噸,實現核桃收入636.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3.9%。茶園累計面積37919畝,其中採摘面積31019畝,當年茶葉產量1170噸,銷售量1127.5噸,茶葉收入1077.8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2.19%,其他收入962.21萬元,佔總收入的19.79%。
2008年全鄉大小春糧食播種面積72100畝,完成糧食總產量7943噸,人均口糧達245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4866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1619元。 

社會


基礎設施

“三村”工程建設
烏木龍彝族鄉
烏木龍彝族鄉
該鄉始終把農業農村工作作為全鄉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緊緊把握“三村”工程建設的歷史機遇,狠抓宣傳動員,轉變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把項目、資金、技術等資源整合,較好地完成了“十四個一”的建設目標,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農民增收能力增強,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以“三村”建設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集中力量,整合項目資金,高標準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截至2008年,累計建設沼氣池509口,推廣使用新型節能灶252口,建成硬板路18.77公里,新建高優生態茶園、白花木瓜等特色經濟林果7179.2畝,共完成投資442.081萬元。
交通設施建設
繼2002年扁烏公路技改成彈石化,國道羊勐線油路竣工之後,又迎來了通達工程這一歷史機遇,極大的提高該鄉的公路等級,改善運輸條件。同時,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廣泛動員群眾建設村組公路,2002年至2008年,新開挖村組公路25條,累計71.6公里,通達工程建設4條,主幹道共49.02公里,全鄉公路網路逐步建立有力的解決了廣大人民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加快了農產品向外流通,為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水利、電力設施建設
截至2008年,烏木龍彝族鄉轄區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1座,小壩塘12個,總蓄水量167萬立方米,自來水廠一個,日供水量506立方米,有變電站一座,年供電0.08億度,為烏木龍街道提供優質的生活用水和農村初級化電氣建設。2002年以來共修復大小水利工程141件,並對重點溝渠險段進行重點治理,新增灌溉面積0.22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5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12平方公里,農業水利化程度達54.6%,完成“一戶一表”的安裝1100戶,極大地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城鄉建設
2002年後,該鄉以“集鎮文明一條街”為目標,實施街道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對街道、人行道進行改造、擴建,並成立相應工作機構和落實工作,有效治理了臟、亂、差現象。多方籌措資金,本著勤儉節約的原則,於2003年新建政府辦公樓一幢,切實改善和提高了政府辦公條件,先後新建了炭山、木廠、決壩、幫賣、扎模、菖蒲塘、石灰地七個村委會的辦公用房,截至2008年,累計建築面積2830平方米,共投入資金198.11萬元,極大的改善了“兩委”辦公條件,實施扶貧項目16個,改造茅草房、杈杈房432戶。 

文化教育

烏木龍中學教學樓
烏木龍中學教學樓
該鄉全面實施“科教興鄉”戰略,集中力量加大宣傳動員,嚴格控輟保學,狠抓硬體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內容管理,“普九”工作通過省、市、縣評估驗收。截至2008年,全鄉共有中、小學校點40個,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小8所,兩師一校8所,一師一點23個,有教職工156人,其中:中學46人、小學110人。有適齡少年1174人,有初中在校生1133人,初中入學率96.5%;有適齡兒童2596人,小學在校生界2824人,適齡兒童入學2578,適齡兒童入學率99.3%,小學佔地面積65214平方米,建築面積11558平方米,初中佔地面積4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765平方米。
作徠為少數民族聚集鄉,該鄉始終把挖掘俐侎文化作為文化事業的重中之重來抓,村立品牌意識,發揮特色優勢。截至2008年,鄉內有文化站1個,農村業餘文藝演出隊2個,業餘演職人員數百人,從2002年起連年成功舉辦“桑沼哩”節節慶活動,加大對民間藝人的挖掘和培養,積極探索文藝精品創作和演出,推出了歌舞、服飾、餐飲、節會為一體的文化品牌,2007年參加永德縣第十屆芒果節打歌比賽,榮獲“打歌王”稱號,同時獲得全市民族打歌比賽二等獎,進一步提高了俐侎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