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容

天容

天容穴是手徠太陽小腸經上常用的腧穴之一,在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在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停止部前緣,二腹肌腱的下緣;前方有頸外淺靜脈,頸內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的前支、面神經的頸支、副神經,其深層為交感神經乾的頸上神經節。主治五官病證,頭痛,頸項強痛。操作方法為直刺0.5~1寸。

簡介


● Tiānróng SI17
● 來源:《靈樞·本輸》
●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 功效:清熱降逆,利咽消腫,開竅聰耳

穴名釋義


● 天,天空,此處指頭;容,指面容。本穴位在下頜角後方,其所屬的手太陽小腸經自此入面容,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頸部,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簡便取穴

● 平下頜角,耳垂下方的凹陷,即為此穴。
簡徠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腮腺,二腹肌后腹。
● 淺層分佈有耳大神經,頸外靜脈屬支;深層分佈有面神經肌支,耳後動脈和枕動脈分支,並有頸內動脈、迷走神經主幹經過。

主治


● 局部疾病,例如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頰腫,癭氣(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瘰癧(頸部淋巴結結核),扁桃體炎。
● 頭項癰腫,頸項強痛。
● 嘔逆。

操作


治療操作

● 斜刺0.5~0.8寸,針刺時要注意避開血管。
● 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可擴散至舌根或咽喉部,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0~15分鐘。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八》:疝積胸中痛,不得窮屈。
● 《針灸甲乙經·卷十一》:頸項癰腫不能言。
● 《針灸甲乙經·卷十二》:耳聾嘈嘈無所聞。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四》:喉痹寒熱,咽中如梗。
● 《針灸大成·卷六》:癭頸項癰,不可回顧……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常用配伍


● 配頰車、合谷、中渚,治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
● 配少商、合谷、大椎、曲池、魚際,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腫痛。
● 配翳風、聽會、聽宮、中渚,治耳鳴、耳聾。
● 配天突、天井,治癭氣(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瘰癧(頸部淋巴結結核)。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