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危機的結果 展開
危機
漢語詞語
危機(wēi jī),一、潛藏的危險、禍害。《文選.趙至.與嵇茂齊書》常恐風波潛駭,危機密發。唐.劉言史〈觀蠅伎〉詩危機險勢無不有,倒掛纖腰學垂柳。二、生死成敗的緊要關頭。
危機
wēi jī
危機
1. 英文[crisis;crash]
2. 指產生危險的禍根;
3. 指嚴重困難的關頭;
4. 指令人感到危險的時刻;
5. 指一種產生危險的禍根;
6. 嚴重困難的緊要關頭;
7. 指一種十分緊要的危險關頭;
8. 也指一種處於特別危險的境地,即將發生禍害的末端。
亦作“危幾”。
1、潛伏的禍害或危險。
三國 魏 呂安 《與嵇茂齊書》:“常恐風波潛駭,危機密發。”
《文選·陸機》:眾心日陊,危機將發,而方偃仰瞪眄,謂足以誇世。呂延濟 註:“偃仰,驕傲貌。”
《宋書·范泰傳》:“如此,則苞桑可系,危幾無兆。”
唐 劉言史 《觀繩伎》詩:“危機險勢無不有,倒掛纖腰學垂柳。”
毛澤東 《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須知正是在國民黨十一中全會之後,內戰危機是空前未有的。”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
2. 嚴重困難的關頭,如:經濟危機、核危機、危機公關等。
瞿秋白 《歐文的新社會》:“英國 的工業經過了一次大危機又恢復過來了。”如:危機輸出。
3. 危險的機關。用於殺敵、獵獸、捕魚等的器具。
清 陳維崧 《八聲甘州·南耕齋中食鰣魚作》詞:“貪聽漁翁笛,悞觸危機。”
關於危機的定義有很多,這裡列出六種。
1、危機是當人們面對重要生活目標的阻礙時產生的一種狀態。這裡的阻礙,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使用常規的解決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危機是一段時間的解體和混亂,在此期間可能有過多次失敗的解決問題的嘗試。
2、危機是生活目標的阻礙所導致的,人們相信用常規的選擇和行為無法剋制這種阻礙。
3、危機之所以是危機,是因為個體知道自己無法面對某種境遇作出的反應。
4、危機是一些個人的困難和境遇,這些困難和境遇使得人們無能為力,不能有意識的主宰自己的生活。
5、危機是一種解體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們遭受重要生活目標的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應付刺激的方法受到嚴重的破壞。它指的是個人因某種破壞所產生的害怕、震驚、悲傷的感覺,而不是破壞本身。
6、危機的發展有3個不同的時期:(1)出現了一個關鍵的境遇,並分析一個人的正常應付機制是否能夠滿足這一境遇的需要;(2)隨著緊張和混亂程度的增加,逐漸超越了個人的應付能力;(3)需要解決問題的額外資源(如諮詢);
凱普蘭最先系統地提出心理危機的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在不斷努力保持一種內心的穩定狀態,保持自身與環境的平衡與協調。當重大問題或變化發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打破,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即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也就是危機狀態。簡言之,危機意味著穩態的破壞。危機形成的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幾期:危機前狀態、易感期、重整期。
在通常狀態下,個體通過應用已擁有的應付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技巧,能保持自身與環境間的平衡,可視為一種穩態。
然而,個體可能會遭遇應激強度很大的事件,在這裡我們稱之為:“有害事件”即對個體的生活目標或自我形象等重要方面構成威脅的事件。此時,個體會一如既往地動員所有解決問題的常規技能,但結果卻發現仍不足以擺脫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不安感開始產生。有害事件的發生,揭開了危機發展過程的序幕。
在危機期,緊張和焦慮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個體處於渴求解脫的狀態。這一期有一定的時限,一般不會超過6─8周。在這一期,個體往往不得已而求助於專業人員。有些人會因難以忍受強烈的焦慮和高度的緊張而出現精神和行為的紊亂。還有些人會用適應不良性行為來減輕焦慮,如大量飲酒或濫用某些鎮靜劑。
在危機期之後,是所謂重整期。此時,焦慮水平降低,某些方面開始恢復正常。個體在危機之後的適應水平可能與危機前相當,也可能低於或高於危機前的水平。通過專門的干預,治療者可幫助患者至少恢復到危機前的狀態,若能藉機使其達到更高的適應水平就更為理想。
危機的四大特點:
1. 意外性:危機爆發的具體時間、實際規模、具體態勢和影響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2. 聚焦性:進入信息時代后,危機的信息傳播比危機本身發展要快得多。媒體對危機來說,就象大火借了東風一樣。
3. 破壞性:由於危機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特點,不論什麼性質和規模的危機,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給企業造成破壞,造成混亂和恐慌,而且由於決策的時間以及信息有限,往往會導致決策失誤,從而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
4. 緊迫性:對企業來說,危機一旦爆發,其破壞性的能量就會被迅速釋放,並呈快速蔓延之勢,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危機會急劇惡化,使企業遭受更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