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文化
黃土文化
黃土文化是中國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黃土文化本屬於地域性文化,但由於它具有以上所說的獨立性、特殊性和典型性特點,使它大大超出了地域的局限,而具有了某種探示和涵蓋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何謂“黃土文化”?簡單地說,黃土文化由“黃土地”這個習慣性稱謂而得名。黃土地,本來是對整個黃土高原的一個代稱,然而這個區域太遼闊了,包容了眾多省區、眾多民族,而這眾多省區、眾多民族的文化形態是不盡相同的,更無法用一個概念去概括之。那麼,“黃土地”是對何而言的呢?
按照人們習慣性概念和文化內容的屬性及特點,黃土地專指黃土高原西部這一特定的區域,這個區域,以陝西北部為中心,包括與之相接的晉西北山區、內蒙河套南部以及甘肅、寧夏靠近陝北的部分。
這個特定的區域,我們權且稱之為“陝北黃土高原一帶”或“陝北一帶”。
這就是黃土文化的區域範圍。
人們其所以將這個區域從黃土高原的地理範圍內分離出來,將它作為一個特定的區域來看待並冠之為“黃土地”,乃出於文化方面考慮。在長期的文化演變過程中,黃土高原的大多地方,其文化形態或穩定於某一模式,或完全被同化,至今已少有變異、少有特點了,比如黃土高原北部接近蒙古草原地區,已基本為畜牧文化(或稱草原文化),而黃土高原東部及南部,則早已被中原文化(或稱農耕文化)所同化;陝北黃土高原一帶卻不然,從歷史上看,這裡是一個對外相對封閉而內結構緊密的區域。它北連鄂爾多斯草原,南接八百里秦川;東面,是人口密集的晉中平原;西面,又是人煙稀少的少數民族地區。這塊南北和東西走向均在一千公里左右的黃土地,雖然處於關中、晉中、草原、河套幾個大的地理構架的中心,卻又恰巧獨立於外界,成為一個“四不沾”的地方。除戰爭需要和戍邊而外,外界很少小此地。從內部來看,幾千年來形成的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又使它產生了極大的內聚力,繼而增強了這個地域的獨立性。千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同一自然環境中,其經濟方式、交通方式、居住方式、飲食習慣等風俗均大體相同,連語言都基本一樣;天災、人禍所造成的,也往往是他們共同的命運。這多方面的共性,既增強了這塊土地的有機性和統一性,又增強了它的獨立性,逐漸形成了它自己的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屬一種綜合性文化模式,與畜牧文化、農耕文化有著明顯的不同,因而它區別於黃土高原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自成一家,成為中國北方文化一個突出的典型。
這些年來,黃土文化越來越受到海內外的關注,許多人涉足這塊土地進行文化考察,“西北風”、“西部電影”在大陸引起了長期的文藝風潮,黃土地的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人們如此看黃土文化,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來進行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心方面的因素在內。但黃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是根本所在。筆者經歷了30多年的黃土地生活和對黃土文化十多年專門考察研究,認為黃土文化的價值主要顯示在兩個方面:一是它在民族文化史上所佔據的重要地位,一是它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探示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