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邸水庫

相邸水庫

相邸水庫位於莒南縣城東8公里寺后村西,龍王河上游。1958年春,縣水利局勘測設計,報山東省水利廳批准。

基本介紹


1959年8月,縣成立相邸水庫施工指揮部,副縣長劉生復任指揮。調集5700名民工,8月10日開工。1960年2月10日,縣野戰民兵師3800人增援,7月竣工。該庫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總庫容506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42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357萬立方米,死庫容282萬立方米。水庫大壩為粘土心牆沙殼壩,壩長630米,壩底寬156米,壩頂寬5米,最大壩高25.7米。溢洪道為開敞式,長70米,寬30米,溢洪道底比壩頂低9米,最大泄洪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放水洞為石拱廊道式,內襯鋼筋混凝土管,直徑1米。相邸水庫因設計標準偏低,原壩體施工夯壓不實,壩址坐落於破碎帶基岩上,至1973年主河槽段沉陷1~1.2米,當庫水位達到78米時,壩基滲漏水0.3立方米每秒。1982年對壩基進行帷幕灌漿處理,加固后大壩長630米,最大壩底寬172米,壩頂寬7米,最大壩高27.8米。迎水面用塊石砌護,背水坡植草護坡,壩腳下修錐形濾水體。1978年在溢洪道建成平板鋼製泄洪閘,共5孔,總長30米,高6.5米。閘門兩側各設溢流堰,總寬48米。堰底與鋼閘門頂平,形成閘、堰、橋三位一體,橋面寬4.5米。閘頂建啟閉機房,配啟閉能力為50噸的手搖、電動兩用卷揚機5台,建閘后水庫增蓄興利水1537萬立方米。1979年,在原放水洞東100米處新建放水隧洞,直徑2~2.5米,長110米,最大輸水流量12.54立方米每秒。1980年建水電站1座,裝機3台,475千瓦,1981年4月建成。至1993年,累計投資304.98萬元,投工日209.14萬個,共完成土、石100.37萬立方米。水庫建成后,設計削減龍王河百年一遇洪峰流量31.5%,設計灌溉面積9.7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5萬畝。年均產魚6.5萬公斤,年均發電量30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