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腫
股腫
股徠腫,中醫病名。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血管內發生異常凝固,從而引起靜脈阻塞、血液迴流障礙的疾病。其主要表現為肢體腫脹、疼痛、局部皮溫升高和淺靜脈怒張四大癥狀,好發於下肢髂股靜脈和股胭靜脈。並多有長期卧床、分娩或手術史。若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但靜脈血栓脫落後易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往稱血栓性深靜脈炎。
股腫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血管內發生異常凝固,從而引起靜脈阻塞、血液迴流障礙的疾病。其主要表現為肢體腫脹、疼痛、局部皮溫升高和淺靜脈怒張四大癥狀。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往稱血栓性深靜脈炎。
本病主要是因為創傷或產後長期卧床,以致肢體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瘀血阻於脈絡,脈絡滯塞不通,營血迴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為濕,發為本病。
1、血脈損傷
跌仆損傷、手術等可直接傷害人體,使局部氣血凝滯,瘀血流注於下肢而 發生本病。
2、久卧傷氣
產後或因長期卧床,肢體氣機不利,氣滯血瘀於經脈之中,營血迴流不暢 而發本病。
3、氣虛血瘀
多因年老、肥胖、瘤、岩等,致使患者氣虛,氣為血帥,氣虛則無力推動營血運行,下肢又為血脈之末,故易發生血脈阻塞。
1、絕大多數的股腫發生在下肢。多見於肢體外傷、長期卧床、產後、腫瘤和其他血管疾病及各種手術、血管內導管術后。
2、發病較急,主要表現為單側下肢突發性廣泛性粗腫、脹痛,行走不利,可伴低熱。後期可出現淺靜脈擴張、曲張,肢體輕度浮腫,小腿色素 沉著、皮炎、臁瘡等。由於阻塞的靜脈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不一。
(1)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
肢體疼痛是其最主要的臨床癥狀之一。肢體腫脹一般較局限,以踝及小腿部為主,行走時加重,休息或平卧后減輕,病變早期患肢無營養改變,後期可在患肢小腿處有瘙癢、色素沉著、脫屑、濕疹和潰瘍等營養障礙性改變,腓腸肌壓痛,一般無全身表現。臨床稱為周圍型。下肢伸直並略抬高,檢查者用手握住病人的足背部用力使踝關節背屈,使跟腱拉緊腓腸肌,病人感到小腿部後方出現似繩索拉樣痛,即為Homan's征陽性。
(2)髂股靜脈血栓形成
突然性、廣泛性、單側下肢粗腫是本病的臨床特徵。疼痛性質為脹痛,部位可為全下肢,以患肢的髂窩、股三角區疼痛明顯,甚至可連及同側腰背部或會陰部。平卧時減輕,站立時加重。疾病初期主要是表淺靜脈的網狀擴張,膚色可表現為暗紅色,如為急性血栓形成並廣泛地使髂股靜脈閉塞,則可出現患肢皮色的廣泛青紫,臨床上稱為股青腫,可出現靜脈性壞疽,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嚴重的類型;後期可在患肢側的下腹部、髖部、會陰部都見到曲張的靜脈;髂股靜脈血栓形成的營養性改變主要表現在患肢小腿的足靴區部位,呈脫屑、瘙癢、色素沉著、濕疹和潰瘍等。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全身反應並不十分嚴重。臨床稱為中央型。
(3)混合性深靜脈血栓形成
是指血栓起源於小腿肌肉內的腓腸靜脈叢,順行性生長、蔓延擴展至整個下肢靜脈主幹,或由原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逆行擴展到整個下肢靜脈者。臨床上稱之為混合型。以前者較為多見,常發於手術后。臨床表現兼具小腿深靜脈和髂股靜脈血栓形成的特點。另外,本病早期可出現急性股動脈痙攣(疼痛性股藍腫)和肺動脈栓塞兩種危重併發症,應引起高度重視。
(4)深靜脈血栓形成後遺症
是指深靜脈血栓形成後期,由於血液迴流障礙,或血栓機化再通后靜脈瓣膜被破壞,血液倒流,迴流不暢,引起肢體遠端靜脈高壓、淤血而產生的肢體腫脹、淺靜脈曲張、色素沉著、潰瘍形成等臨床表現。
1、原發性下肢深靜脈辨膜功能不全
本病多發於成年人,多為從事較長期的站立性工作和重體力勞動者;發病隱匿,進展較緩慢,以雙下肢同時發病為特徵;患者雙小腿浮腫、沉重感,站立位腫脹明顯,抬高患肢后則腫脹明顯減輕或消失;後期可見較明顯的淺靜脈曲張及其併發症,如色素沉著、血栓性淺靜脈炎、小腿潰瘍等;應用肢體多普勒超聲血流檢測和深靜 脈血管造影可明確診斷。
2、淋巴水腫
下肢腫脹常見的另一個原因是淋巴水腫。但淋巴性腫脹並非指陷性,狀似橡膠海綿,腫脹分佈範圍多自足背開始,逐漸向近心側蔓延;皮膚和皮下組織增生變厚;慢性淋巴功能不全發展至後期形成典型的象皮腫,皮膚增厚、粗糙而呈苔蘚狀,色素沉著和潰瘍形成者罕見。
放射性纖維蛋白原試驗、核素靜脈造影、多普勒血流和體積描記儀檢查為無創性檢查方法,有助於明確患肢血液迴流和供血狀況。檢測血漿中D-二聚體的含量可判定血栓存在與否。靜脈造影能使靜脈直接顯影,可判斷有無血栓及其範圍、形態及側支循環狀況,不僅有助於明確診斷,亦有助於直接觀察治療效果。
本病一般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中醫治療早期多採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法,後期則重視健脾利濕、活血化瘀。
證名:濕熱下注證
癥狀:發病較急,患肢粗腫、發熱、發紅、疼痛,活動受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代表方:四妙勇安湯加味。
常用中藥:金銀花、玄參、當歸、甘草。
加減:患肢疼痛重者,重用金銀花,加蒲公英;便秘者,加大黃、芒硝(沖服);全身發熱明顯者,加生石膏、知母、漏蘆;急性病人患肢粗腫脹痛嚴重者,重用活血化瘀藥物。
證名:血脈瘀阻證
癥狀:患肢腫脹,皮色紫暗,固定性壓痛,肢體青筋怒張;舌質暗或有瘀斑,苔白,脈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代表方:活血通脈湯加減。
常用中藥:丹參、紅花、赤芍、當歸、牡丹皮、桃仁、黃芪、雞血藤、何首烏。
加減:疼痛嚴重者,加王不留行、乳香、沒藥;局部壓痛拒按者,加三棱、莪術、水蛭等。
證名:氣虛濕阻證
癥狀:患肢腫脹日久,朝輕暮重,活動后加重,休息抬高下肢后減輕,青筋迂曲,或伴小腿色素沉著、淤積性皮炎,或起濕疹,或成潰瘍;倦怠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
治法:益氣健脾,祛濕通絡。
代表方:參苓白朮散加味。
常用中藥:白扁豆、白朮、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蔘、砂仁、山藥、薏苡仁等。
加減:濕重者加豬苓、車前子等。
1、急性期
可用芒硝加冰片外敷,方法是:芒硝500g、冰片5g共研成粉狀,混合后裝入紗布袋中,敷於患肢小腿肚及小腿內側,待芒硝結塊乾結時重新更換,發病後連用數日,可減輕患肢疼痛等癥狀。
2、慢性期
可用中藥煎湯趁熱外洗患肢。可選用活血止痛散,每日1次,每次30-60分鐘。
西醫治療深靜脈血栓形成,主張早期(72小時內)手術取栓和溶栓及抗凝、祛聚、降黏、擴血管等療法。對於發生急性肺栓塞和疼痛性股白腫、股青腫者,應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積極救治。另外,植入下腔靜脈濾器以防止發生肺栓塞也是近年來常用的方法之一。
本病若早期診斷,正氣較強,病情輕者,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若病情較重者,靜脈血栓脫落後易容易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1、高血脂患者飲食宜選擇清淡、富含維生素及低脂食物,忌食油膩、肥甘、辛辣之品。嚴格戒煙,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肥胖者應減輕體重。
徠2、對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狀態)應適當服用活血化瘀中藥或抗凝藥物。
3、術后病人應慎用止血藥物;可適當墊高下肢或對小腿進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動收縮;或盡量早期下床活動,以利靜脈血迴流。
4、患血栓性深靜脈炎后應卧床休息,略抬高患肢,發病1個月內不宜做劇烈活動,以防栓子脫落引起併發症。對長期卧床的病人應鼓勵其做足背屈活動,必要時可對小腿肌肉進行刺激,以使小腿肌肉收縮,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5、發病後期可使用彈力繃帶,以壓迫淺靜脈,促進靜脈血迴流。
1、《血證論》:“瘀血流注,亦發腫脹,乃血變成水之證。”
2、《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曰:“產後閃挫,瘀血作腫者,瘀血久滯於經絡,忽發則木硬不熱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