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難。患者每周排便少於3次,排便費力、排出困難或有排便不盡感,病程至少6個月。慢性便秘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難。患者每周排便少於3次,排便費力、排出困難或有排便不盡感,病程至少6個月。

病因


● 慢性便秘有功能性和器質性病因。器質性病因可以由胃腸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引起,許多藥物亦可以引起便秘。
● 1.直腸、肛門病變
● 直腸脫垂、痔病、直腸前膨出、恥骨直腸肌肥厚、恥直分離、盆底病等。
● 2.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
● 如糖尿病腸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疾病等。
● 3.神經系統疾病
● 如中樞性腦部疾患、腦卒中、多發硬化、脊髓損傷以及周圍神經病變。
● 4.腸管平滑肌或神經元性病變
● 5.結腸神經肌肉病變
● 假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巨直腸等。
● 6.精神及心理障礙
● 7.藥物性因素
● 含鋁或鈣的抗酸劑、鐵劑、阿片類、抗抑鬱劑、抗帕金森病葯、鈣通道拮抗劑、利尿劑以及抗組胺葯等。
● 8.其他
● 運動少、特殊職業、或曾接受腹部或骨盆腔手術后,服用特殊藥物之患者。

臨床表現


● 慢性便秘多無明顯癥狀,但神經過敏者可主訴食慾減退、口苦、腹脹、噯氣、發作性下腹痛、排氣多等胃腸癥狀,癥狀的發生可能與腸蠕動功能失調有關,也可與精神因素有關
● 由於糞便干硬,或呈羊糞狀,患者可有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下墜感等不適感覺。有時左下腹可觸及痙攣的乙狀結腸。
● 大部分慢性便秘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礙和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
● 按病理生理學機制,臨床將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分為慢傳輸型、排便障礙型、混合型和正常傳輸型。慢傳出型便秘表現為結腸傳輸時間延長,主要癥狀為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和排便費力;排便障礙型便秘表現為排便過程中腹肌、直腸、肛門括約肌和盆底肌肉不能有效地協調運動,直腸推進力不足從而導致直腸排空障礙,常見臨床癥狀表現為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排便時肛門直腸堵塞、排便費時需要手法輔助排便等。混合型便秘存在結腸傳輸延緩和肛門直腸排便障礙的證據。正常傳輸型多見於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發病與精神心理異常有關。

檢查


● 1.糞便檢查
● 應觀察便秘者排出糞便的形態及有無黏液或血液黏附。直腸性便秘為大塊質硬的糞便,由於常伴直腸炎症及肛門損傷,糞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中老年患者經常出現少量血液時,應特別注意大腸癌。結腸痙攣性便秘者,糞便堅硬呈塊粒狀如羊糞。腸易激綜合征者常排出多量的黏液,但黏液中極少有紅細胞、白細胞。
● 2.影像學檢查
● (1)直腸指檢 應仔細觀察有無外痔、肛裂及肛瘺等病變,觸診時需注意有無內痔,肛門括約肌有無痙攣、直腸壁是否光滑,有無潰瘍或新生物等。
● (2)X線鋇劑灌腸檢查及腹部平片 X線鋇劑灌腸檢查對結腸、直腸腫瘤、結腸狹窄或痙攣、巨結腸等病變的診斷有較大幫助,對結腸的運動功能(蠕動)也可有較全面的了解。X線腹部平片如發現多個階梯狀液平,則對腸梗阻的診斷有重要幫助。
● (3)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對引起便秘的各種結腸病變,如結腸、直腸癌,腸腔內息肉等器質性腸腔狹窄等病變的診斷有極大的幫助,結合活組織病理檢查,可獲得確診。
● 3.腸道動力、肛門直腸功能的檢查
● 包括結腸傳輸試驗、肛門直腸測壓、球囊逼出試驗、排糞造影等。這些檢查對肛門直腸功能的評估、便秘分型及治療方法的選擇是必要的。

診斷


● 慢性便秘的診斷主要基於癥狀,羅馬III診斷標準,將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準定為:
● 1.必須包括以下2項或2項以上
●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至少25%的排便為干球糞或硬糞;至少25%的排便有不盡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感和(或)堵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輔助,每周排便少於3次。
● 2.不用瀉藥時很少出現稀便。
● 3.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
● 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且近三個月癥狀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治療


● 1.原發病的治療
● 對已查出的原發病,明確診斷後,採用相應的措施進行積極的治療。
● 2.調整生活方式
● 合理的膳食,多飲水、運動,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 3.藥物治療
● (1)容積性瀉藥 通過增加糞便的含水量及容積起到導瀉作用。主要用於輕度便秘患者。
● (2)滲透性緩瀉藥 在腸道形成高滲狀態,吸收水分,刺激腸道蠕動,使用於輕、中度便秘患者。
● (3)刺激性瀉藥 作用於腸道神經系統,增強腸道動力刺激腸道分泌,動物實驗顯示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腸神經損害,應避免長期使用。
● (4)促進胃腸動力藥物 作用於腸道神經末梢,釋放運動性神經遞質,對慢傳輸型有較好的結果。
● 4.外科治療
● 真正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慢性便秘患者較少,主要是結腸、直腸、肛管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