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木白皮
柘木白皮
柘木白皮,中藥名。為桑科柘屬植物柘樹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ère[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ex Lavallee]除去栓皮的樹皮或根皮。植物柘樹,分佈於我國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等地。具有補腎固精,利濕解毒,止血,化瘀之功效。主治腎虛耳鳴,腰膝冷痛,遺精,帶下,黃疸,瘡癤,嘔血,咯血,崩漏,跌打損傷。
除去栓皮的樹皮或根皮。
味甘、微苦,性平。
入肝、腎經。
補腎固精,利濕解毒,止血,化瘀。
腎虛耳鳴,腰膝冷痛,遺精,帶下,黃疸,瘡癤,嘔血,咯血,崩漏,跌打損傷。
1、治腎虛耳鳴,遺精,腰膝冷痛,柘樹白皮30g,補骨脂9g,芡實、山藥各12g。煎服。
2、治體虛白帶,柘根白皮30g,白花木槿根皮、山藥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藥》)
3、洽勞傷咳嗽,刺桑(根皮)9g。泡灑或蒸米湯服。(《貴州草藥》)
4、治咯血,嘔血,柘樹根皮(去粗皮)30-60g。炒焦,水煎,沖白糖,每日3次分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腰痛,鮮柘樹根皮120g。酒炒后,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
外用:適量,搗敷。
孕婦忌服。
全年均可採收,剝取根皮和樹皮,颳去栓皮,鮮用或曬乾。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颳去殘留栓皮,洗凈,稍潤,切厚片或絲,乾燥。
藥材性狀:根皮為扭曲的捲筒狀,外表面淡黃白色,偶有殘留未除凈的橙黃色栓皮,內表面黃白色,有細縱紋。樹皮為扭曲的條片,常縱向裂開,露出纖維,全體淡黃白色,體輕質韌,纖維性強。氣微,味淡。
植物柘樹,別名柘《詩經》,柘桑(《淮南子》高誘注),文章樹《清異錄》,灰桑樹《淮陰縣誌》,黃疸樹、刺釘《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九重皮、大丁癀《福建中草藥》,刺桑、奶桑《貴州草藥》,痄腮樹、黃龍蛻殼《雲南中草藥》,鐵骨子(河南),柘骨針、棘針樹(江蘇),柘刺(浙江、江蘇、安徽),老虎肝、雙騰、尖尾風、黃桑(廣西)。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米。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毫米。單葉互生;葉柄長0.5-2厘米;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后除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裡。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於海拔200-1500米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緣及溪旁。
1、《本草拾遺》:“煮汁釀酒,主風虛耳聾,勞損虛羸瘦,腰腎冷,夢與人交接泄精。”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涼血,舒筋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