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

溫病

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又稱溫熱病。屬廣義傷寒範疇。以發熱、熱象偏盛(舌象、脈象、便溺等熱的徵象)、易化燥傷陰為臨床主要表現。

簡介


● 英文名稱:Warm Diseas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難經·五十八難》)

名詞解釋


● 感受溫熱之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溫病是一個統稱,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風寒性質以外的急性熱病,都屬於溫病的範疇。例如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溫毒等。溫病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以上病名中多有季節因素。大多起病急驟、傳變較快,且多數具有程度不等的傳染性、流行性。

溫病理論的源流

●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溫病相關的記載。《傷寒論》中的白虎湯、承氣湯等,為後世溫病治法的基礎。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溫病學未能擺脫伏寒化溫和傷寒學說體系的束縛。金代劉河間倡導溫熱病初起用辛涼解表的方法,創“寒涼派”。明代,王履進一步把溫病與傷寒明確區分。吳又可認為溫疫的病因是一種戾氣,標誌著溫病學說的創立。清代,葉天士創立衛氣營血辨證理論,闡明了溫病發生髮展的規律,把溫病學說推向成熟。

溫病辨證

● 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是溫病獨特的辨證綱領。
● 衛氣營血辨證由葉天士創立,將溫病病變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衛分、氣分、營分、血分。衛分證是溫病初起,屬表,病情較輕;氣分證為溫邪由表入里,邪勢熾盛;營、血分證是邪熱深入,陰血耗損、心神受傷的危重階段。
● 三焦辨證由吳鞠通創立,以三焦為綱,歸納了溫病發展過程中的三種不同證候。邪在上焦為溫病初起,病變主要在心、肺;邪在中焦為溫病的中期或極期,病變主要在胃、腸、脾、膽等;邪在下焦為溫病之末期,病變主要在肝、腎。

現代醫學範疇

● 運用溫病學的理法方葯,對現代醫學諸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腸傷寒以及肺炎、麻疹等疾病的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馬健。溫病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