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

大杼

大杼,經穴名。出《靈樞·刺節真邪》。別名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手太陽之會。八會穴之骨會。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一、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及第一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主治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喘息,項強,肩背痛等。斜刺0.5—0.8寸。

簡介


● Dàzhù BL11
● 來源:《靈樞·海論》
● 別名:背俞、本神、大腧、杼骨、百勞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宣肺清熱,疏風通絡,強健筋骨
● 屬性:八會穴之骨會

穴名釋義


● 大,長、大;杼,指織布機上用的梭子,一說椎骨古稱杼骨。因為背部椎骨橫突形秩整齊,有如織機之梭篦,而上椎尤大,本穴居其旁,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簡便取穴

● 正坐,低頭,可見頸部有明顯凸起的高骨是第7頸椎棘突,沿高骨向下數一個椎體,再旁開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一半的距離(1.5寸),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為3橫寸,大杼到后正中線的距離為1.5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
● 淺層有第1、2胸神經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的第1肋間動、靜脈后支;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脊神經及肩胛背動、靜脈分支。

主治


● 肺系疾病,例如咳嗽,發熱,頭痛,鼻塞,喉痹。
● 癲狂。
● 局部及遠端肌肉關節等疼痛性疾病,例如項強,肩背痛,腰背強痛,膝痛不可屈伸。

操作


治療操作

● 向棘突或向下斜刺0.5~0.8寸;切不可垂直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
● 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1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0~15分鐘;艾炷灸5~7壯。

古籍摘要


● 《靈樞·海論》: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腧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
● 《靈樞·癲狂》:筋癲疾者,身倦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 《針灸甲乙經·卷七》: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則脅滿,俠脊有並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 《針灸大成·卷六》: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鬱郁,熱甚不已,頭風振寒,項強不可俯仰,痎瘧,頭旋,勞氣咳嗽,身熱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煩滿里急,身不安,筋攣癲疾,身蜷急大。
● 《針灸資生經》:非大急,不必灸。

常用配伍


● 配陽陵泉、委中,治腰痛、項背強痛。
● 配列缺、尺澤,治咳喘。
● 配心俞,治胸中鬱郁。
● 配曲泉,治風痹痿厥。
● 配豐隆、膻中,治哮喘。
● 配夾脊、絕骨,治頸椎病,軟骨病。
● 配間使,治瘧疾。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劉乃剛。超簡單取穴不出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