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湖
寶塔湖
寶塔湖,湖名。一般因與寶塔毗鄰,人們便稱之為寶塔湖。如湖南南縣的寶塔湖,舊寶塔在抗戰時被炸毀,后重修。有些地方的寶塔湖,連寶塔的影子都見不著,名稱的由來也就成謎了。
寶塔湖,位於湖南南縣縣城西南方,南靠興盛路,西臨沿湖路,東北方向分別與縣委黨校、寶塔湖世紀城相接,是該縣中心城區僅存的一個微型湖泊,面積約為6.14平方千米,屬於長江區。它的一級流域為長江流域,二級流域為長江幹流水系。
寶塔湖地處南縣城西南方,三面環繞著成片的稻田棉地,鋪金蓋銀。塔的東南方是一大片水域,因與寶塔毗鄰,人們便稱之為寶塔湖。據《南洲史話》記載,寶塔早年為九都山段氏族人捐資修建,當時曾請陰陽先生勘測過,說是一塊犀牛寶地,塔基就坐落在犀牛的尾巴上,抗戰時,寶塔被日本炸毀,后重修。重修后的寶塔泥磚結構,六方七層,翹角飛檐。塔的下面,砌有供行人歇息的石磴。
如今,寶塔湖已地處南縣繁華區,即將恢復的寶塔和新建的寶塔湖世紀城,將成為南縣新的旅遊休閑購物中心,南端的興盛大道,寬敞明潔,像一條白練與南茅運河相連,西端,新建成的沿湖路把興盛大道和德昌公園連接在一起。在蒼茫暮色里,我散步湖邊,聯想起寶塔上的聯語:“古往今來,有幾許文章入化;天高地闊,看此處煙景無邊”,不禁感慨多多。是的,南縣新的建設藍圖正是古人未曾寫過的大文章,這幅藍圖亦正是湖鄉人所憧憬、所期待的無邊景色。
清咸豐二年(1852)及同治十二年(1873),長江荊江段南岸兩次決口,滾滾江水攜泥沙入洞庭,北洞庭原赤沙湖域,漸次淤積成陸。經各方移民百年墾殖,昔日浩淼湖波,儼成一片“魚米之鄉”。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於此設置南縣,治所南洲,城內有湖,名曰“寶塔”,湖岸曾有寶塔一座,后焚毀。此湖乃古洞庭赤沙之遺跡也。是為序。赤沙故泊,南洲新城,雲連衡岳,水隔洞庭。憶往昔泛川舞浪,噬吞荊南沃土;淼水沉沙,淤積湘北長汀。百年開拓,人勤地美;卅載改革,雲涌潮興。昔日魚龍之鄉,儼備金陵之氣象也。城南故塔,鎮湖之靈,風剝雨蝕,片瓦無存。今縣署西遷,飭湖擴城。乃重修寶塔,以正湖名。因緣際會,就塔臨湖。塔勢如筆,湖光若珠。曲陌環岸,削瓦凌虛。三環樓宇,一帶通衢。晨昏喧寂,風物各殊。其晝也,則晴光百畝,錦浪千層。游魚戲藻,蘭槳翻雲。車如流蟻,客似行雲。童子伴柳,老叟垂綸。婦媼載舞,青壯呼朋。至若日沉西淵,月漸東牆。清風滿岸,繁星一灣。華燈疊水,塔影堆寒。新停弦管,暫拾杯盤。魚潛鳥隱,如入大荒。一日之內,神韻各異;晝夜之間,意趣何殊。湖之妙,甚矣!噫嘻!洞庭北上,遺落此間沅湘剩水,大江東去,無暇爾處赤沙餘波。寶塔一湖,源始名門,然不逐江潮,不入海庭,高塔際天,俯瞰荊湘萬里隰野,明湖映碧,縱覽雲夢千載風雲。共繁華不隨流俗,歷滄桑莫顯沉淪。塔兮湖兮,功利之風日熾,望風披靡者,眾矣;堅如磐石者,惟吾與爾乎?
寶塔湖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興國鎮,原來是一片蘆葦叢生、渺無人煙的荒湖,是血吸蟲重疫區、富河溢洪區。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陽新攔河築壩,圍湖造田,九十年代后,陽新一些山區村民開始向這裡移民。因為“十年九災”,村民們大多數居住都是草棚、茅屋,生活、生產十分艱苦。
1998年8月5日9時31分,寶塔湖隔堤因特大滑坡,被洶湧無情的洪水撕開了150米長的口子,滔滔的的洪水如脫疆的野馬,吞沒了良田稼禾、沖毀了橋樑堤壩、淹沒了道路房舍.....洪水過後,黨和政府下大力氣決心解除洪患。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策到物資,先後在寶塔湖實施了加固富河隔堤、富河下游防洪滅螺綜合治理、扶貧搬遷、農村安全飲水、血防整村推進等工程,投入擴建了民港泵站、網湖滅螺分洪控制閘……堤身長高、堤壩變寬了,洪水降伏了。特別是網湖分洪滅螺控制閘建成投用,宣告網湖汛期分洪成為歷史。寬闊的壩堤下洪流滾滾。過去,這段5.2公里的富河堤壩,堤面不足3米,堤身高低不平,整體防洪功能只能防禦五年一遇洪水,一到汛期是千瘡百孔、險象環生;如今,堤防達到了防禦2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水泥堤面足有8米,堤身24米多,堤腳塊石點綴、綠樹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