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陰

亡陰

中醫術語。陰血耗損的危重證候。多由高熱、汗吐瀉、出血或其它慢性消耗發展所致。

簡介


● 英文名稱:Yin Collapse
● 又稱:脫陰;陰脫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屬陰,是汗多亡陰也。……亡陰之汗,身畏熱,手足溫,肌熱汗亦熱而味咸,口渴喜涼飲,氣粗,脈洪實,此其驗也。(《醫學源流論·亡陰亡陽論》)

名詞解釋


● 陰液在短時間內大量亡失,臟腑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因而導致生命垂危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亡陰,機體陰液發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丟失,陰液枯竭,而致全身功能嚴重衰竭的病機變化。

病機析要

● 亡陰的形成,多由於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大量傷耗陰氣,煎灼津液;或熱邪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為汗,以致陰津隨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脫失;也可由於熱病餘熱未清長期大量耗損津液和陰氣,日久導致亡陰。
● 陰液欲絕,陰不能制陽,故見脈細疾數,身灼熱,口煩渴,面赤唇焦,呼吸急促等。
● 陽熱逼迫欲竭之陰津外泄,故見汗出如油。
● 由於機體的陰和陽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係,陰亡則陽無所依附而散越,故亡陰可以迅速導致亡陽,最終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活動終止而死亡。

臨床表現

● 亡陰證,臨床常見汗出如珠如油、溫熱味咸質黏,身體灼熱,四肢微溫,躁擾不寧,惡熱,口渴喜飲冷,皮膚皺縮,小便極少,面赤顴紅,呼吸急促,唇舌乾燥,脈細數疾無力等。

亡陰與亡陽

● 亡陰與亡陽均出現於疾病的危重階段,故須及時、準確地辨識。在病情危重的基礎上,若突然汗出,往往是亡陰或亡陽之兆。
● 根據汗質鑒別,亡陰者汗出黏熱如油,亡陽者汗出稀冷如水。此外需結合病情,亡陰者,身灼熱、四肢溫和、面赤、脈數疾;亡陽者,身涼、四肢厥逆、面白、脈微。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