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氣
五氣
五氣是中醫學中按照五行屬性,從氣(氣味)方面對事物進行推演歸類的一種分類標準,並按照五行理論,來闡釋、推演五氣(氣味)中的複雜聯繫。中醫學中五氣所包含的內容和意義有很多,比較主流的是將風、暑、濕、燥、寒稱之為五氣。
五氣是中醫學中按照五行屬性,從氣(氣味)方面對事物進行推演歸類的一種分類標準,並按照五行理論,來闡釋、推演五氣(氣味)中的複雜聯繫。
1、運氣學術語,指五運之氣,即金、木、水、火、土。《素問·六節臟象論》:“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2、運氣學術語,專指土氣,土位中央,其數為五,故名。
3、自然界五氣,即風、暑、濕、燥、寒五氣,《素問·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藏。”註:“天以風、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
4、藏象學術語。指五臟所化生的情志活動,即喜、怒、憂、悲、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5、五色之氣,即青氣、白氣、赤氣、黑氣、黃氣。《素問·刺法論》:“五氣護聲之華。”謂五臟內在變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種氣色。青氣自肝而出,白氣自肺而出,赤氣自心而出,黑氣自腎而出,黃氣自脾而出。觀五色可察五臟之變化。
5、藥物學術語,指五味所化之氣。《類經》:“五氣,五味之所化也。”
6、藥物學術語,指藥物與食物的五種氣味,即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也稱為五臭。《素問·六節臟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張景岳註:“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
1、指導中醫理論
木、火、土、金、水為大自然最本質的五種元素,也稱為五氣,他們之間複雜的聯繫稱為五行。五行之間相生相剋,制化勝復。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了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尤其臟腑功能關係方面。其同陰陽學說一樣成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闡明病因
自然界五氣為風、暑、濕、燥、寒,正常時對人體有利無害,但當其太過或不及時,就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也稱為淫氣,即中醫中的六淫,為外感致病因素的主要來源。同時根據五行關係,指明了五臟所易受之邪,如脾易受濕邪,心易受火邪,為後世醫家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未病防治方面提供了理論基礎。
3、指導用藥歸經及飲食
在中藥性味歸經中,臊焦香腥腐五氣(五臭)同五味(酸、苦、甘、辛、咸)、四性(寒熱溫涼)共同決定了藥物的屬性歸經,指導臨床用藥。《內經》記載“精藏於肝,其病驚駭,其味酸,其臭臊;藏精與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臭焦;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臭香;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臭腥;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咸,其臭腐”。
4、配置方葯
根據五行理論中五氣和五臟、五味等之間的關係,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五行制方生克法》中論述了制方五法,還特意註明這些方法不是為了治療疾病而設立的,而是告訴人們按照五行制方生克法配伍葯食的基本道理和原則。張氏制方五法,在中醫理論發展史上發揮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成為後世立方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