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

心包炎

心包炎是指心包因細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學等因素而發生急性炎性反應和滲液,以及心包粘連、增厚、縮窄、鈣化等慢性病變。在心內科住院患者的發病率為1.39%~2.32%。與感染、腫瘤、自身免疫、內分泌障礙等因素有關。表現為發熱、盜汗、咳嗽、胸痛、胸悶等,心包滲出及心包壓塞可出現呼吸困難、發紺、面色蒼白,甚至休克癥狀。臨床分為急性心包炎、慢性縮窄性心包炎。心包炎的治療以治療原發病為主,並對症治療,解除循環功能障礙。可出現心包壓塞、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併發症。急性心包炎部分患者可治癒,多數患者會發展為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或內科

病因


● 心包炎可由多種致病因子引起,常是全身性疾患的組成部分,或由鄰近組織的炎症蔓延而成。
● 感染,最常見的是病毒感染,其他包括細菌、結核桿菌、真菌、寄生蟲、立克次體等。
● 腫瘤,原發性和繼發性腫瘤都可引起。
● 自身免疫反應或心臟損傷,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切開后綜合征。
● 內分泌代謝障礙,如尿毒症、黏液性水腫等。
● 物理因素,如外傷、放射性治療。
● 化學因素,應用肼苯噠嗪、普魯卡因醯胺等藥物。
● 鄰近器官等疾病引起的心包炎,如主動脈夾層。

癥狀


● 急性心包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感染癥狀出現10~12天後出現胸骨后、心前區疼痛是急性心包炎的特徵,可伴發熱、乏力、呼吸困難。
● 慢性縮窄性心包炎多數為結核性心包炎,繼發於急性心包炎,表現為呼吸困難、頸靜脈怒張、肝大、腹水等。
● 心包滲出及心包壓塞可出現呼吸困難、發紺、面色蒼白,甚至休克。

檢查


● 心包炎的確診需要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心電圖、X線、超聲心動圖、CT或磁共振成像等檢查。

體格檢查

● 重點是心前區查體,有異常發現可協助診斷。

實驗室檢查

● 包括血常規、轉氨酶、血沉、C反應蛋白、心肌損傷標誌物、血清免疫學檢查等。有助於判斷感染的程度和病因。

心電圖檢查

● 對心包炎診斷有重要意義,有較特徵性改變。

X線檢查

● 可發現心影異常或積液、鈣化徵象,幫助診斷。

超聲心動圖

● 是一種有效、簡便、安全、無創的診斷方法。

CT或磁共振成像

● 能清晰顯示心包積液的容量和分佈情況。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即可作出診斷。
● 有與心包炎相關的全身性疾患或鄰近組織的炎症。
● 急性期臨床表現為發熱、盜汗、咳嗽、胸痛、胸悶等,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發紺、面色蒼白,甚至休克。至慢性期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頸靜脈怒張、肝大、腹水等。
● 急性心包炎可有心包摩擦音等,慢性縮窄性心包炎可有心尖搏動減弱或消失等表現。
● 心電圖檢查:可表現為除aVR和V1導聯以外的ST段弓背向下抬高,aVR和V1導聯ST段壓低,T波平坦或倒置等,常伴有竇性心動過速,積液量大時可出現電交替。
● X線檢查:當心包積液超過250ml時,可出現心影增大,右側心隔角變銳。
● 超聲心動圖:急性期顯示心包內有液化暗區,為心包積液。慢性期可見心包增厚、粘連、室壁舒張運動受限等。

鑒別診斷


● 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表現為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心肌酶和損傷標記物升高。
● 主動脈夾層破裂:有高血壓病史,疼痛劇烈,兩側肢體動脈血壓明顯不等。
● 肺栓塞:可有胸痛、胸悶、咯血、暈厥等癥狀,典型心電圖表現為SⅠQⅡTⅢ。

治療


● 心包炎的治療以治療原發病為主,並對症治療,解除循環功能障礙。
● 非特異性心包炎一般對症治療,癥狀較重者可考慮給予皮質激素如潑尼松治療。
● 結核性心包炎給予抗結核治療,如異煙肼、利福平等,也可加用潑尼松,促進滲液的吸收。
● 風濕性疾病引起的心包炎加強抗風濕治療。
● 化膿性心包炎除選用敏感抗菌素藥物治療外,在治療過程中應反覆抽膿引流或心包腔內注射抗菌藥物。
● 尿毒症性心包炎則應加強透析療法。
● 放射損傷性心包炎可口服潑尼松。
● 有大量滲液或有心包壓塞癥狀者,立即行心包穿刺術或外科心包開窗引流。

危害


● 心包炎不僅影響心血管系統功能,嚴重者還可累及呼吸系統,可出現心包壓塞、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併發症。

預后


● 急性心包炎部分患者可治癒,多數患者會發展為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預防


● 風濕性及非特異性心包炎很少引起心包壓塞及縮窄性心包炎,結核性及放射損傷性心包炎較易發展為縮窄性心包炎,故應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防止病情發展。
● 積極治療可引起心包炎的感染、腫瘤、自身免疫病等原發疾病。

參考文獻


● [1]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上冊。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2]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