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南路
敦化南路
正式命名於1958年,位於太原建設北路之東,是靠近東部邊山地區的一條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此街最北端越北河灣沙河橋,起於原敦化坊村南;最南端逾太原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太原東站貨場,與大東關街丁字相交,全長約五華里。
太原以“敦化”命名的街巷有八條之多,諸如敦化巷、敦化南巷、敦化東巷、敦化北路等等。其中最長、最寬、最繁華者莫過於敦化南路。
敦化南路,得名於敦化坊村,因其路北端終至該村之南,故名。追溯敦化坊村及村名的產生和演變,
當起始於明初。早在明之前,今敦化坊村一帶,並無村落,是卧虎山畔的耕田和荒草灘。明初,晉王朱(木岡)的愛妃謝氏不幸夭亡,遂埋葬於這片農田東北數里的坡地。此後,晉府權貴凡憑弔祭祀謝氏亡靈時,所乘馬匹均在此飲喂圈牧。久而久之,便有為其放喂馬匹者居住於此,並得名東馬片,亦稱東馬房、東馬棚等。及至清代,一位張姓的富有進士,選中這裡修建了“思居別墅”。他覺得“東馬房”之名俗而不雅,便改“馬”字為“化”,取名“東化坊”,取“化馬為龍”之意。但是,與他交往的一些文人學士們,又以為“東化”太白,選取二字諧音“敦化”為名。至此,敦化之稱一直延用。
日寇侵佔太原后,以為這裡是太原的東部戰略要地,為久占太原,進一步掠奪財富,就在原鄉間小路的基礎上,把道場溝、剪子灣、敦化坊等村落間的河溝、山岔、或填平或挖拓,修成一條土馬路。太原解放后,又在原土質路面的基礎上加寬取直延長,並於1973年以片石為路基,鋪成瀝青路面,形成今日之概貌。
在敦化南路的南段東側,坐落著太原唯一的生產細瓷器的廠家——太原瓷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