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4條詞條名為李玉蘭的結果 展開
李玉蘭
感動中國人物
李玉徠蘭,女,中共黨員,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居民。十幾年來,李玉蘭捐助失學兒童近百名,遍布全國20多個省區市,為社會捐助的各項資金達17萬元
徠李玉蘭,女,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人,出生於1949年。從1990年第一次向"希望工程"捐款開始十幾年來她捐助失學兒童近百名,遍布全國20多個省區市,為社會捐助的各項資金高達17萬元,且默默捐助了無數的希望工程,還以自己的名義建立了一個“失學兒童救助基金會”然而自己的生活卻很清貧。在十幾年後終於被人們所傳頌,2005年她被評為"安徽省十大新聞人物",2006年6月被評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更在2006年以網路最高票數榮獲“感動中國”人物,是不折不扣的慈善家。
李玉蘭,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居民,清貧的她只經營了一個小飯館。 16年前,還在擺地攤的李玉蘭就給“希望工程”寄去600元錢。當時,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寄來了印著她資助的兩位內蒙古兒童名字的《希望工程救助卡》。從此,她就與“希望工程”結下了割捨不斷的“情緣”。 從1997年開始,李玉蘭每月給山東郯城縣泉源鄉長埠嶺村7位老人匯去210元,一年後增加到350元,至今從未間斷。2002年春節,她又給老人們買了一台大彩電。 1996年夏天,平時省吃儉用的她由於勞累過度,加上長期營養不良,得了肺病。在住院的前一天晚上,她從電視上看到安徽省部分地區遭受嚴重水災。第二天,她讓丈夫和照顧她的姐姐先去醫院辦理住院手續,自己硬撐著病弱的身體,拎了一大包硬幣來到區婦聯捐款。工作人員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清點,共1125.6元。這些零碎錢都是她平時一分一毛節省下的。她平時身患多種疾病,卻捨不得花錢看病,吃的葯也都是最便宜的。一位80多歲的老人,兒子去世后媳婦離家出走,只剩老人和孫子相依為命。一天老人突然病倒了,她得知后掏出1700元錢請來醫生給老人看病,還安排自己的兒女一日三餐為老人送飯送湯。老人去世后,她又送給剛成年的老人的孫子1000元錢,教他做點小本生意,自食其力。淮河流域發生洪災。受災嚴重的蚌山區燕山鄉,有46名孩子面臨輟學的危險。李玉蘭聞訊后,在家庭欠債尚未還清的情況下解囊相助。她在自己的飯館里辦起了少兒圖書閱覽室,專供那些家庭貧困買不起圖書的孩子閱讀。 李玉蘭 十幾年來,李玉蘭捐助失學兒童近百名,遍布全國20多個省區市,為社會捐助的各項資金達17萬元。李玉蘭獲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首屆中華慈善獎、安徽省十大新聞人物等榮譽。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和安徽省新聞媒體曾作專門報道。 中央電視台2006“感動中國”年度候選人投票工作近日結束,由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推薦,蚌埠慈善家李玉蘭獲得高票。據統計,李玉蘭在央視和新浪兩家網站上獲得的票數分別是54745票和35736票,總票數為90481票,在所有候選人中位居第一。 李玉蘭在家庭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平時經常和家人一起吃剩飯剩菜,穿最廉價的衣服,甚至身患多種疾病卻捨不得住院、吃藥,而是把從牙縫裡省下的錢、拖著虛弱病體開小飯店攢下的血汗錢,慷慨地資助給社會的弱勢群體,累計達16萬多元。她曾認7位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為爹娘,十幾年如一日,為他們養老送終;她曾資助全國23個省市的100多名貧困失學兒童,使他們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她曾多次在病中毅然拔下自己的針頭,用救命錢無私幫助困難的病友;她曾一次又一次向災區群眾伸出溫暖之手,甚至掏出了身上僅有的幾枚硬幣。 |
千千萬萬個人為一位普通的大媽所感動。當2006年“感動中國”開展評選活動時,李玉蘭在新浪、百度和央視幾大網站的得票總數名列第一。網友評論說,李玉蘭那無邊的善,博大的愛,傳遞出人性的光輝和人間的溫情,她的事迹觸動我們心中最脆弱的那部分,以至於每一個從她身邊經過的人都難以無動於衷。 一個底層的普通勞動者所迸發的能量是令人驚嘆的。當李玉蘭還在擺地攤謀生時,就給希望工程寄錢,十幾年來,她用自己從牙縫裡省出的錢,資助了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多名上不起學的孩子,8年如一日供養孤寡老人,一次一次地幫助病友,幫助災區人民。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以來,她累計向社會捐款17萬多元。樸素的她對多年的善舉只是這樣解釋:“看到別人挨餓受凍、孩子上不起學我就揪心,就睡不踏實。” 人們沒有想到,默默捐助希望工程的李玉蘭竟然一天學也沒上過。把孤寡老人當親爹親娘一樣供養的她,自己小時候缺少家庭溫暖。在成長的歲月里,她上街要過飯,路上拾過煤渣,田裡干過苦力,飽嘗生活的艱辛。一個沒有得到命運和社會厚愛的人卻為何反饋給社會博大的愛?她說,因為自己遭過罪,就不忍心看別人受苦;因為自己飽嘗沒有文化的痛苦,就不忍心看到別的孩子上不起學;因為自己在農村干過活,就知道農民拿出一點錢就得打多少糧食;因為自己曾三次開刀住院,才格外理解病友的難處。 “慈善家”自己卻很清貧。她的住房只有40多平方米,屋裡簡樸得有點寒磣,去北京參加領獎儀式時,她翻遍了衣櫃也找不出一件體面的衣服。為了多省下錢來,李玉蘭一家經常吃客人剩下的飯菜。“論經濟條件,城裡面哪個不比她過得好,她做的事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卻只有她做到了!”老鄰居陳武振說。 淮河流域發生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澇災害,受災嚴重的蚌山區燕山鄉有46名孩子面臨輟學的危險,李玉蘭聞訊后解囊相助。在她的精神感召下,許多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使這46名孩子得以繼續讀書。她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希望以自己的名義建立一個“失學兒童救助基金會”,為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免除失學之憂。 一個平平凡凡的李玉蘭感動了珠城,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在蚌埠市區最繁華的淮河路、勝利路上,豎立著幾十塊以李玉蘭形象為主體的公益廣告,李玉蘭的名字已成為城市精神的“名片”。越來越多的“李玉蘭”湧現出來,幫助困難戶,照顧孤寡老人,參加義務勞動,人和人之間的美好的感情在回歸。 所獲榮譽 李玉蘭 她沒有什麼財富,只是我市蚌山區天橋社區的普通居民--全家11口人,曾經僅靠60多平方米的小飯店為生; 在許多人看來,她的事迹不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可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卻作為安徽省唯一一人,在2005年11月20日與李嘉誠、霍英東、邵逸夫等慈善大家並肩而立,榮獲首屆"中華慈善獎";2005年她被評為"安徽省十大新聞人物",2006年6月被評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並於9月份當選為安徽省第八次黨代會代表。 16年來,李玉蘭救助孤寡老人,捐助失學兒童,幫扶困難群眾,情牽子弟兵,累計捐資17萬多元。 那年,李玉蘭回到闊別已久的山東老家為父母掃墓。讓李玉蘭感到震驚的不僅僅是沂蒙山區依然貧困的景象,更是村裡7個五保戶的境遇:生活無人照料,吃飯有一頓無一頓,連每月區區數元的生活補貼村裡都拿不出。李玉蘭心裡難過極了,她暗暗地想,有我李玉蘭一口吃的,就不能讓這些老人再凍著、餓著!她當即把身上僅有的幾百元掏出來悉數分給了老人們,並表示今後將按月寄給他們每人30元。 一晃8年過去了,生活費每人每月也增至50元,李玉蘭月復一月地給老人寄錢,從未間斷過。2003年非典期間,小飯店生意清淡,李玉蘭實在拿不出錢,就遍借親戚、子女,按時寄錢,絕不讓老人失望。自從心裡裝進了老人,李玉蘭就每年回家上墳,每次都會帶上各種糕點、糖果甚至衣服、被褥,只要老人能吃能用的東西,她都想方設法帶上。 捐贈事迹 李玉蘭 1998年的夏天,突如其來的洪水在江淮大地上肆虐著,許多行洪區的災民生活上遇到了困難。從電視上看到消息的李玉蘭心裡不安起來,她知道有那麼多的兄弟姐妹急需幫助!可此時,她正在床上躺著,過度勞累和長期的營養不良,導致糖尿病引發了肺炎,醫生囑咐明天必須住院治療。李玉蘭失眠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玉蘭讓老伴和姐姐幫助辦理住院手續,自己則在兒子的攙扶下,趕到飯店取錢。在這之前,由於城市改造的需要,她家原有的飯店已列入拆遷範圍。沒有飯店,全家人就要挨餓,於是,他們又重新租房經營。可生意卻大不如從前了!也就沒有什麼積累。李玉蘭倒出飯店錢箱里所有的零錢,數也沒數,就用報紙包好,放在塑料袋裡,跌跌撞撞地上了一輛"拐的",直奔區政府。 打開塑料袋,婦聯幹部驚訝地叫起來:"這可咋數呀!"絕大部分是一元、五角的硬幣,還有各種小面值紙幣,零零碎碎地堆滿了辦公桌。花了好長一段時間,工作人員終於將這筆"特殊捐款"點清,一共有1200元之多。李玉蘭的心總算定下來,臉上也露出疲憊的微笑。 住院期間,李玉蘭發現一位農村婦女無錢做手術,又央求陪護的姐姐東拼西湊為她墊付了1000元手術費,使她從死亡線上重獲新生。 李玉蘭 2000年春節,一個來自內蒙古、名叫白軒的孩子給李玉蘭寄來一封載滿深情厚意的信,說要為李奶奶送上家鄉最好的土特產。一張包裹單接踵而至,在“所寄物品”一欄里,清清楚楚地寫著"蔡花"兩個字。 白軒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人,母親是被人販子騙嫁到那裡的,在那個靠天收成的地方,白軒和他的兩個姐姐像小草頑強地生長著,並和所有的孩子一樣,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是李奶奶挽救了他失學的命運,他又重返課堂!接到來信后的李玉蘭特別感動,捐資助學十餘年,接到感謝信無數,卻從沒想到會有人寄東西給她。 答案很快就有了。李玉蘭從郵局裡取出包裹,展現在她眼前的,其實只是再普通不過的葵花子,這種東西城裡的孩子早不稀罕了!李玉蘭的眼淚"嘩嘩"地落下來。這就是草原孩子心中最珍貴的特產啊!花了十幾元錢從數千里之外寄來的最好的土特產!以後每逢吃這瓜子,李玉蘭的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滋味。她認真地對子女說:“以後,一定要記得我們身邊還有這樣的苦孩子,一定要多幫幫他們!” 事實上,從1990年第一次向"希望工程"捐款開始,資助貧困學生上學,成了李玉蘭人生中的一件大事。16年來,她默默資助了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名失學兒童。2004年,李玉蘭被評為“安徽省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十佳人物”,她毫不猶豫地把1000元獎金捐給了我市10名貧困學生。 生活情懷人活著總要做點事 當你走進她不足三十平方米、僅有一床、一櫃、一台舊電視的家,當你看到她那規 李玉蘭 為了節省每一分錢,李玉蘭不敢請小工幫忙,她調動全家人到飯店打工,以前是老伴掌勺,她和女兒洗菜、跑堂。現在夫妻倆年齡大了,兒子接過了掌勺的重任。儘管只有500元的工資,而且還常常不能及時拿到,兒子李江平也沒有任何怨言。 為了節省每一分錢,李玉蘭幾乎不買衣服。有一次,實在是為了到外開會或出席重要活動的需要,李玉蘭才狠狠心,到二馬路小商品市場去批發一件,以便"穿得像樣些"。 孩子的來信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李玉蘭和丈夫都沒有正式工作,夫妻倆靠勤勞做點小生意,有了一點節餘之後,便在蚌埠市華盛街開了一家簡陋的回民飯店“華照飯店”,由於經營有道,誠心待客,生意十分紅火。 童年生活的凄苦,成長過程中的磨難,讓李玉蘭學會了堅強,也學會了愛和感恩。隨著家庭經濟不斷好轉,“富了不能忘本”成了李玉蘭常常掛在嘴邊教育孩子們的一句口頭禪。 1990年的一個晚上,電視里的一條關於“希望工程”的報道深深觸動了李玉蘭的心。新聞說,在我國的許多邊遠地區,有許多孩子無錢上學,還有許多孩子沒上幾年就中途輟學,為了能幫助這些孩子完成學業,政府發動了“希望工程”。那一夜李玉蘭輾轉反側,她想起了自己拾荒時街坊鄰居們給予她無私幫助的人們,想起了自己病重時慷慨解囊的父老鄉親,想起了父親叮囑的話語。 第二天一早,李玉蘭把全家人都召集起來,提出了自己要為“希望工程”捐資助學的想法。丈夫李華照第一個表示贊成,兒子和女兒也表示贊同。當天上午,李玉蘭給“希望工程”設在北京的辦事機構匯去了第一筆捐款600元。一個月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給她回信了,信里寄來了印著她救助的內蒙古托克托縣和合營村兩位學生詳細情況的《“希望工程”救助卡》。她撫摸著來信,激動不已地把信交給兒子,讓他一遍一遍地讀給自己聽,她平生第一次品味到了捐資助學所帶來的滿足感、充實感以及來自內心世界的愉悅感。 為了能讓更多的孩子進校讀書學習,李玉蘭捐資助學的行為一發而不可收:1992年,她又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匯去800元,使山東省高青縣和安徽省長豐縣兩名失學兒童重新回到了課堂;1997年,李玉蘭分別給團中央和團山東省委匯去800元,要求再救助幾位失學學生;1998年,李玉蘭向中國綠城國際希望園捐助580元,一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2004年4月,李玉蘭把當選為安徽省第四屆精神文明“十佳人物”獲得的1000元獎金,捐獻給了蚌埠市雪華鄉紀郭小學的10名貧困學生。十幾年來,李玉蘭資助了分佈在全國23個省、市和自治區的100多名失學兒童。 自從給“希望工程”寄錢助學后,李玉蘭就陸續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感謝信。讀那些不曾謀面的孩子們充滿感情的雪片似的來信,成為李玉蘭一家人莫大的精神享受。“阿姨,您郵來的一百元錢,我已經收到了,碰巧那天是6月1日。”、“今年到了交書費的時候,您的救助金送到了我手裡。我第一次及時地把錢交上,也第一次驕傲地抬起頭,和同學們在一起說笑玩耍。” 2000年春節,一位內蒙古的孩子給李玉蘭寄來了一張包裹單。在包裹單的“所寄物品”一欄里,清清楚楚寫著“蔡花”兩個字。李玉蘭讀到信非常感動,沒想到還有人會寄東西給她。然而,這包裹單的“蔡花”二字究竟為何物呢。李玉蘭長到50多歲也沒聽說過此物。 取回包裹,展現在她面前的是幾斤普通的葵花子,李玉蘭的眼淚頓時落了下來。這就是他們最珍貴的土特產啊,花了十幾塊錢從那麼遠的地方寄來的最好的土特產。以後每逢吃這瓜子,李玉蘭都要情不自禁地流淚。 “每次兒子念那些孩子的來信時,我覺得是我最幸福的時刻”,李玉蘭用樸實的語言詮釋了她對那些孩子的真摯的愛。 李玉蘭 “她有一副菩薩心腸”,李玉蘭所在街道的群眾對記者說,幾十年來,,李玉蘭一直念念不忘別人對她的幫助,能幫助他人是她的真誠願望。 1990年的寒冬,正在料理生意的李玉蘭聽說附近垃圾堆上有個棄嬰,她立刻跑過去,把棄嬰抱回家。鄰居勸她說,你家11口人,生活負擔這麼重,你又何苦呢?一向不善言辭的李玉蘭回答說:“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孩子凍死,她畢竟也是一條小生命呀!”經過15年的精心撫養,當年那個被遺棄的女嬰,如今已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初中生了。 李玉蘭全家11口人,10人沒有工作,生活來源幾乎全靠那個不起眼的小飯店。自從傾心社會公益事業以後,她與家人一直吃著粗茶淡飯,即使是客人剩下的飯菜,也捨不得倒掉,熱一熱,全家人吃得有滋有味。1999年,由於房子拆遷,李玉蘭夫婦不得不租房經營,但由於地勢原因,飯店生意每況愈下,經濟十分困難。再加上長年的勞累和長期的營養不良,李玉蘭患病住進了醫院。就在住院前一天晚上,李玉蘭從電視上得知了華東地區遭受嚴重水災的消息,第二天,她迫不及待地讓丈夫和前來照顧她的姐姐去辦住院手續,自己卻硬撐著身體,拎了一大包硬幣來到區婦聯捐款。“當時工作人員點了整整兩個小時,總共是1125元6角。”蚌山區婦聯的同志對記者如是說。 住院期間,李玉蘭發現一位來自蕪湖農村的小夥子在病房裡暗自垂淚。細問才知,他的愛人患了重病,急需手術。可是因為家貧,湊不齊手術費,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李玉蘭耐不住了,她悄悄地走到自己的病房,取了1500元為小夥子愛人墊付了手術費。 次年年底,李玉蘭從電視中獲知本市郊區有個農婦生了三胞胎,但是,年輕的母親卻因家裡經濟困難而愁眉不展。第二天上午,她頂著寒風來到市電視台,把借來的2000元捐給了三胞胎家庭。 “我們生活很困難,但是他們更加困難,自己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夠了。”李玉蘭說,每一次付出,都能讓她感到莫大的幸福 相關評語 李玉蘭 曲迎春(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政工科長):李玉蘭不識一字,說不出華麗的詞藻,然而,她用行動來說明一切,她所做的事,我們確實無法做到。 李江平(李玉蘭的兒子):記憶中母親一直在為別人捐錢,她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她的行為使我們受到深深的教育和啟迪。 |
沈利萍 | 青島微塵 | 李學生 |
袁隆平 | 感動中國 | 魏青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