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與特呂弗
2015年Kent Jones執導紀錄片
《希區徠柯克與特呂弗》是Kent Jones執導的紀錄片電影,影片重現了懸念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與法國新浪潮發起者弗朗索瓦·特呂弗這兩代導演之間一周的電影討論。
影片重現了懸念大師與法國新浪潮發起者這兩代導演之間一周的電影討論,強調了前者以純視覺形式展現懸念的嘗試。除1962年的原始採訪錄音和大量影片片段外,包括馬丁·斯科塞斯和大衛·芬奇等十位當代導演也談論了特呂弗著作及希區柯克本人對自己和電影的影響,著重分析《迷魂記》和《精神病患者》。
這部紀錄片展現特呂弗於1966年所著的《希區柯克論電影》如何影響了後輩導演們。該片受訪者包括斯科塞斯,大衛芬奇,斯皮爾伯格,韋斯安德森,林克萊特,帕爾瑪,阿薩亞斯,格雷等等。
希區柯克與特呂弗
演員 | ||||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馬丁·斯科塞斯 | 韋斯·安德森 | 大衛·芬奇 |
理查德·林克萊特 |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保羅·施拉德 | 詹姆士·格雷 | 黑澤清 |
阿諾·德斯普里欽 | 馬修·阿馬立克 | 彼得·博格丹諾維奇 |
希區柯克與特呂弗
導演 | Kent Jones |
編劇 | Kent Jones、賽爾日·杜比亞納 |
製作人 | Victoire Buff、Cécile Croizat、Elizabeth Hannah、Rachel Reichman、Abi Sakamoto、佐藤公美、丹尼爾·巴特塞克、Charles S. Cohen、John Kochman、Olivier Mille、Delphine Pineau |
攝影 | Nick Bentgen、Daniel Cowen、埃里克·高蒂爾、小米哈·馬拉邁爾、Lisa Rinzler、Genta Tamaki |
剪輯 | Rachel Reichman |
原創音樂 | Jeremiah Bornfield |
聲音部門 | Robin Aramburu、Matthieu Cochin、Paul Cote、Matteo Liberatore、Mark Patino、Steven Robinson |
徠開宗未必明義,記錄片名叫希區柯克與特呂弗,但卻並非是這兩個人的記錄片,而是眾多名家的訪談。採訪形式相當隨意和放鬆,影評資料夾雜談話方式,切換進行著,對希區柯克這位電影大師級人物的一生回顧。期間採訪回顧的人也均是大牛級的導演。
至於採訪交流的問題很雜,有專業向的,情感向的,溝通上的,五花八門。因為人物眾多,每個人提到觀點也是不同人出自個人理解,談及對於前輩大師的各自見解和感想。
這12個被採訪的大導演。其中正面被訪問的就有,韋斯·安德森 /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彼得·博格丹諾維奇 / 阿諾·德斯普里欽 / 大衛·芬奇 / 詹姆士·格雷 /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 黑澤清 / 理查德·林克萊特 / 保羅·施拉德 / 馬丁·斯科塞斯 / 弗朗索瓦·特呂弗。這還不包括出現在資料片中的人,每個人都是各具特色,獨當一面的電影大家。這名單表這麼長簡直湊三桌牌局了,但其中最特別的當屬特呂弗。特別在於交流的感情。
希區柯克與特呂弗,這對忘年交的情誼出人意外的相當好,在我知道那個本關於兩人的對話錄之前,很難想到新浪潮特呂弗能和懸疑大師希區柯克擦出火花來,這兩個流派真的相去甚遠。
原本還以為這兩個國家和影像風格完全不同的兩人,應該沒有過多的交集才是。所以本想這部紀錄片會墨於兩人的交流,並且更地地提及那本對話錄中內容,但是不然。
紀錄片相當的雨露均沾,羅列眾多人的感想談,不過內容倒是很平實,很貼近生活。就是好像穿插的資料片訪談稍微凌亂了點,沒有體系整理。好似訪談集。(豆瓣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