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疽性膿皮病

壞疽性膿皮病

壞疽性膿皮病是一種非感染性的皮膚病,是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一種。本病罕見,任何年齡段均可受累,以40~60歲常見,女性略多於男性,好發於下肢,常伴有潛在的系統疾病。發病機制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遺傳因素及固有免疫系統調節異常等。臨床表現多樣,初發炎性丘疹、膿皰、水皰和結節,快速進展為疼痛性化膿性潰瘍,潰瘍邊緣紫羅紅色,不斷向外擴展。壞疽性膿皮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局部外科手術治療、局部激素治療和全身激素治療(當病變廣泛時)。后兩者是治療的主要方法,對於傷口的處理主要是優化創傷癒合環境,盡量避免不必要手術造成的額外創傷。壞疽性膿皮病疼痛劇烈,預後會遺留瘢痕影響美觀,並且容易反覆發作,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預后較好,半數患者經過治療后1年內實現創面的癒合,癒合後會遺留瘢痕。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普通外科

病因


● 病因不清,可能是自身免疫、遺傳因素、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炎症介導和基因易感性共同參與的結果,促進了疾病的發生髮展。
● 自身免疫因素
● ● 多數患者合併有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關節炎等(可出現在壞疽性膿皮病確診前或確診后)。因此可以認為免疫系統有問題的個體(如先天性或後天的低丙球蛋白血症)與免疫功能正常的個體相比更容易出現壞疽性膿皮病。
● 遺傳因素
● ● 確診為壞疽性膿皮病患者的家族內子代更容易出現,說明家族遺傳也是壞疽性膿皮病的高發因素。

癥狀


●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來判斷,壞疽性膿皮病包括4個亞型,臨床表現不同。
● 經典型:損害初起為無菌性的膿皰,破潰后形成較為深在的潛行性潰瘍,邊緣呈紫紅色,基底為壞死組織。潰瘍不斷向周圍發展,可達10厘米或更大。自覺疼痛,下肢和軀幹受累最常見。
● 大皰型:相對少見,多發生於血液系統疾病相關的壞疽性膿皮病患者中。手臂和面部最常受累。受累區域迅速發生藍灰色大皰,伴有局部紅腫熱痛,大皰迅速糜爛,形成潰瘍。若確診為大皰型壞疽性膿皮病,但未出現血液系統疾病者,應注意隨診,預防血液系統疾病的發生。
● 膿皰型:多發生於已確診為炎症性腸病患者中,且多為腸病的急性加重期出現。表現為快速進展的疼痛性膿皰,周邊繞以紅斑。常伴有發熱和關節痛。
● 增殖型:頭頸部好發。表現為局部、單發的、疼痛較輕的結節,底部為膿性。
● 是否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也可以作為判斷該疾病的參考:50%的壞疽性膿皮病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其中41%有炎症性腸病,21%有炎症性關節炎,7%有實體器官惡性腫瘤,6%有血液系統惡性腫瘤,5%有血液系統疾病。壞疽性膿皮病可以在確診上述疾病之前或者之後發生,與全身性疾病的發展進程並不相同。

檢查


● 壞疽性膿皮病並不能直接確診,根據臨床表現,需要做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

體格檢查

● 查看面部、頸部、軀幹、四肢等部位,評估是否伴有炎性的丘疹、膿皰、大皰等繼發不斷擴大的特殊潰瘍。

實驗室檢查

● 全血細胞計數:評估潛在的血液系統疾病。
● 代謝功能檢查:在開始使用全身性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製劑之前,評估肝腎功能和血糖。
● 抗核抗體:評估壞疽性膿皮病是否伴有系統性紅斑狼瘡。
●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評估潰瘍的原因是否是肉芽腫性血管炎。
● 高凝狀態檢查:評估抗凝脂綜合征是否是潰瘍的原因。
● 肝炎檢查:對於免疫調節治療的患者,評估其是否合併乙肝或者丙肝。

病理學檢查

● 活組織檢查:潰瘍邊緣有中性粒細胞浸潤,不具有特異性,主要用於排除臨床表現與壞疽性膿皮病類似的疾病。

胸部X線片

● 評估在使用激素及免疫抑製劑治療之前肺部是否存在感染。

診斷


病史及臨床表現

● 之前有創傷史(病態反應性)。
● 病程進展迅速。
● 起初病變為丘疹、膿皰或水皰。
● 與病變不成比例的疼痛。

皮膚活檢

● 排除臨床表現與壞疽性膿皮病類似的疾病。
● ● 診斷標準:符合以下2條主要標準及1條次要標準即可診斷。
● 主要標準:
● ● 典型臨床表現:原發的無菌性膿皰或邊緣清楚的潛行性潰瘍;
● ● 組織病理排除腫瘤及其他可能的血管炎;
● ● 排除感染性潰瘍。
● 次要標準:
● ● 有相關的系統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腸病、多關節炎、骨髓性白血病及白血病前期表現;
● ● 皮膚超敏反應史,外傷或手術加重潰瘍;
● ● 痛性潰瘍(疼痛評分>4分)。
● 壞疽性膿皮病確診不易,主要是排他性診斷和試驗性診斷(若治療壞疽性膿皮病藥物有效則可在一定程度上確診)。

壞疽性膿皮病需要與哪些疾病區別


●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血栓形成、流產、血小板減少,多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因廣泛中小血管血栓形成,皮膚可見廣泛淤血點及瘀斑。抗磷脂抗體(APL)陽性。
● Behcet病:起病突然,膿皰成分為淋巴細胞,無潰瘍,皮損愈后無瘢痕。
● 暴發性紫癜:皮損分佈較廣泛,為皮下瘀斑,進展較快,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一種嚴重併發症。
● ● 如果出現了以上皮膚損害表現,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可通過病史、皮損特點及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傷口處理:可用生理鹽水或0.05%黃連素液濕敷,潰瘍周圍塗以防護乳膏。密切注意傷口是否會繼發感染。
● 局部治療:對早期及輕型病例有效,對嚴重患者可減輕癥狀,因副作用而不能進行系統治療者,可單用局部治療。可減輕疼痛、預防繼發感染、促進創面癒合,常用藥有糖皮質激素(外用或皮損內注射)、環孢素(皮損內注射)、他克莫司(外塗)等。還可使用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等。
● 口服糖皮質激素是常規維持及誘導治療的主要方法,病情頑固者可考慮聯合使用免疫抑製劑,如環磷醯胺、環孢素、嗎替麥考酚酯,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等。氨甲蝶呤和沙利度胺更多作為輔助用藥。
● 全程要注意對症和支持治療:包括增強營養、積極治療原發疾病、保護創口及正常皮膚。
● 蒲公英小貼士:由於壞疽性膿皮病的病程較長,且對機體的消耗性大,因此患者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C、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蛋、牛奶、新鮮蔬菜、水果以及含膠原蛋白豐富的食物如濃雞湯等,忌羊肉、海鮮、韭菜及辛辣刺激食物,還要戒煙酒。

危害


● 影響面容:壞疽性膿皮病患者的大面積潰瘍可出現於面部、軀體、四肢,愈后也會留下瘢痕,影響外觀。
● 劇痛:壞疽性膿皮病潰瘍具有遠超於普通潰瘍的疼痛,難以忍受。
● 病情易反覆,影響患者正常工作。
● 壞疽性膿皮病治療療程較長,且多用激素及免疫抑制,激素及免疫抑製劑的過度使用會進一步破壞患者的免疫系統。

預后


● 經過治療,超過半數的患者傷口會在一年內癒合。癒合后一般會留下瘢痕。
● 新的皮損可能在癒合期或者癒合后再次出現。
● 可出現死亡,主要由於其他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尤其是合併血液系統疾病者。

怎樣預防壞疽性膿皮病


● 目前沒有發現任何具體的措施來預防壞疽性膿皮病的首次發作。
● 若已經診斷為壞疽性膿皮病,應注意避免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