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腳屋

高腳屋

高腳屋是一種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干欄式”民居,是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主要適用於氣候濕熱地區。

中國南沙群島的“高腳屋”指的是在南沙的礁盤上搭建的屋子,有三代質量類型,還有三種類型即日常駐守型、隨機駐守型和巡守型(即非駐守型如安達礁初期形態)。

特徵


高腳屋
高腳屋
自古以來,高腳屋就是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的亞熱帶地區一種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腳屋不是多層樓房,只是分上、下兩層。最初,高腳屋用竹子蓋建,後來逐漸發展為以木材為主。屋的上層住人,下層無牆,只有數根木樁,用於放置傢具和其他物品。

優點


便於通風透氣,既涼爽又乾燥;高腳屋房頂坡度較大,利於雨水的快速傾瀉,不會被雨水淹沒,同時還可以防野獸。
高腳屋的好處除了懸空屋底的空間可以飼養家畜,還可以阻隔動物的騷擾,尤其是山區環境常有爬蟲類的出沒,如果房子蓋在地平面上,會擔心動物入侵,房子架高之後,不但爬蟲類無法進入,就連其他動物也不容易闖入,居住者自然高枕無憂。

來歷


傳說土家人祖先因家鄉遭了水災才遷到鄂西來,那時這裡古木參天、荊棘叢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們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獸襲擊。人們為了安全就燒起樹蔸子火,裡面埋起竹子節節,火光和爆竹聲嚇走了來襲擊的野獸,但人們還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後來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夥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後來就發展成現在的高腳屋。

應用領域


高腳屋
高腳屋
干欄式房屋流行東南亞 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國,干欄式的民居十分普遍。“干欄式”實際是建築學上的名稱,俗稱“高腳屋”。
自古以來高腳屋就是氣候潮濕、雨量充足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一種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腳屋不是多層樓房,只分上、下兩層。最初,高腳屋用竹子蓋建,逐漸發展為以木材為主。屋的上層住人。上層屋子由數根竹樁或木樁高高托起,樁高不一,低的1米,高的數米。下層無牆,只有數根樁柱,用於飼養牲口、家禽,放置農具和其他物品。
這類建築之所以可能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長期流行,最主要是因為它適合當地的地理環境,而且有利於人的生存,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和不發達地區。高腳屋的特點是不怕水,且通風防潮,不僅可使人免受潮氣侵襲,有利於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螞蟥甚至野獸的危害。

南沙高腳屋


變遷概述

說到南沙,就不能不提“高腳屋”。有名的《南沙衛士之歌》的第一句便是——“在遼闊南海的高腳屋上,有一群好男兒手握鋼槍”。這裡說的“高腳屋”,指的就是南沙人在茫茫大海的礁盤上搭建的屋子。
在大陸,只要備好磚頭、水泥、鋼筋、木頭,就可以蓋房子。可是在南沙要建起“高腳屋”,絕不是聽起來的那麼浪漫和輕鬆。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伴隨著高溫、高濕、颶風、狂濤,一座座“高腳屋”在人民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強地矗立起來。到現在,南沙的“高腳屋”已經從第一代,第二代,發展到了第三代。20年來,南沙守礁官兵見證了南沙三代高腳屋的變遷,如今,南沙的第一代高腳屋,已經完全消失了;第二代高腳屋,也只剩下幾個生鏽的鐵架子,偶然還有海鳥過來歇息;現在官兵們住上的是第三代高腳屋。高腳屋的變遷,也是南沙20年發展的一個縮影。第一代簡易高腳屋,沒有抗風能力,只要海風一刮,涌浪掀起,高腳屋如同漂浮在海上的搖籃,左右不停地搖晃;1988年底誕生的面積只有30平方米鐵皮屋是第二代高腳屋,1990年,守礁官兵住上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礁堡,也就是俗稱的第三代高腳屋。經過不斷改造和建設,不僅建築面積比過去擴大了很多,生活條件也得到大大改善。海水淡化、雨水收集、食品冷藏、衛星電話、數字電視、網上大學……一現代化裝備紛紛登上第三代高腳屋。高腳屋變遷的背後,和祖國的強大息息相關。第三代高腳屋,礁上既有各種現代化武器裝備、發電裝置、現代化通訊設備,又有能保證數月飲用的淡水儲蓄池;還有平整而牢固的多功能平台,各種設施可以說是一應俱全。而在不遠的將來,還有望出現最新的第四代高腳屋。

三種類型

三種類型不是三代類型。
高腳屋分為日常駐守型、隨機駐守型和巡守型(即非駐守型如安達礁初期形態),仙賓礁曾有的高腳屋屬何種類型,尚無資料說明。安塘灘里鱟藤礁和安塘礁應該是早有高腳屋,不知駐守類型,2011年媒體報道的建設似乎是提高建築物質量。
南沙第一代高腳屋是小竹棚,第二代高腳屋是鐵棚子,第三代高腳屋是鋼筋混凝土,是真正的礁堡。

第一代高腳屋

高腳屋
高腳屋
南沙三代高腳屋
南沙三代高腳屋
第一代高腳屋1988年,人民解放軍進駐南沙群島,官兵們居住的海上營房——第一代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它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高腳屋中沒有電燈電話,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們很少能吃到新鮮蔬菜、食品,條件非常艱苦,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海上貓耳洞”。

第二代高腳屋

1989年初,守礁官兵住上了30平方米的第二代鐵皮高腳屋,這種高腳屋以鋼樁作柱,鐵皮當牆,海上營房的穩定性大大增強,同時它還可以防風防雨抗浪,可是一旦遇上酷暑季節,鐵皮屋不但不隔熱還吸收太陽熱量,屋內酷熱難耐,像火爐一樣。

第三代高腳屋

高腳屋
高腳屋
第三代高腳屋1989年7月至1990年7月,第三代高腳屋,名稱由“高腳屋”換為“礁堡”。這種在汪洋大海中構築的第三代永固式礁堡,集海水收集、食品冷藏、衛星通信、數字電視、網上大學、室內空調、文體活動室等現代化設施於一體,極大地豐富了駐礁官兵的文化生活,島上室內大棚保障駐礁官兵一年四季有新鮮蔬菜供應,提高了守礁部隊生存、防護和作戰能力。三代高腳屋已經成為現代化的“海上堡壘”。

與燈塔的關係

南沙西南部的高腳屋和高腳屋燈塔的區別也就是在頂部有沒有這個小小的航標燈,高腳屋已經存在一段時間,而航標燈是新安裝上去的,1994年在高腳屋上加裝了航標燈就把高腳屋改稱了燈塔,那麼可以認為越南在南沙西南部建的13座高腳屋也可稱作燈塔或高腳屋燈塔。

建造過程

高腳屋是在船廠完成框架結構,然後用躉船運到礁處吊裝完成。高腳屋(或燈塔)是燈塔去掉上部高塔,換上小航標燈形成的。以此類推越南在南沙西南部的礁灘上修建的高腳屋(或燈塔)也都採用這種的方法,這方法有很強的突然性,在較短的時間就完成了修建任務,而且有較強的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