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葉

人蔘葉

人徠參葉是五加科植物人蔘乾燥的葉子。人蔘葉為寒性葯,味苦、甘。歸肺、胃經。人蔘葉的化學成分包括皂苷類、糖類、揮髮油類、微量元素等。其中,皂苷類化合物是主要活性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人蔘葉中,人蔘皂苷Rg1和人蔘皂苷Re的總含量不少於2.25%。

簡介


● 正名:人蔘葉
● 英文名:Renshenye
● 拉丁名:Ginseng Folium
● 別稱:參葉、人蔘苗

功效與作用


● 人蔘葉具有補氣、益肺、祛暑、生津、醒酒提神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人蔘葉還具有改善心肌損傷、降血壓、抗腫瘤、延緩衰老等作用。
● 人蔘葉可以用於治療氣虛咳嗽、暑熱煩躁、津傷口渴、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四肢倦乏、頭目不清,以及飲酒過度頭痛、頭昏、嘔吐、煩渴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人蔘葉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人蔘葉。
● 脾胃虛寒者,請謹慎使用人蔘葉。
● 如果您正在使用醋酸潑尼松或者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使用人蔘葉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人蔘葉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人蔘葉


● 人蔘葉可以煎汁內服,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3~9克。
● 外用時,取適量人蔘葉嚼細后擦患處,可治療蜂蠍螫傷。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和藜蘆、五靈脂同時使用。
● 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人蔘葉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人蔘葉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未見文獻報道人蔘葉有毒性作用,也未發現資料顯示按規定劑量服用人蔘葉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人蔘葉,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人蔘葉


● 人蔘葉的道地產區是東北的長白山等地,主要產自吉林和遼寧,河北、湖北、陝西、山西、寧夏、甘肅等地也有分佈。
● 人蔘葉具有如下特徵:
● ● 人蔘葉常常紮成小把,多為束狀或扇狀。掌狀複葉為暗綠色,帶有長柄,3~6枚輪生;小葉為卵形或倒卵形,通常5枚,偶爾可見7枚或9枚;上部的小葉大小相似,上表面葉脈處有剛毛,下表面葉脈隆起,基部楔形,先端逐漸變尖,邊緣處有細小的鋸齒和剛毛。人蔘葉質地柔韌且比較薄,容易碎,氣味清香,味道微苦,伴有甜味。
● 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注意防潮。

含人蔘葉的中成藥有哪些


● 消痰益康(糖漿):具有祛痰、止咳平喘、補陽益氣的作用,可用於治療久咳、肺心病、慢性氣管炎。
● 血栓心脈寧膠囊:具有益氣活血、開竅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氣虛血瘀導致的胸痹、中風,能緩解胸悶心痛、頭暈目眩、半身不遂、心悸氣短;也可用於冠心病心絞痛、缺血性中風恢復期。
● 參七腦康膠囊:有疏風散寒、祛痰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體弱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惡寒發熱、胸悶嘔逆、咳嗽痰多。
● 七珠健胃茶:有行氣健脾、消積導滯、清熱利濕的功效,多用於治療脾虛食滯導致的消化不良、精神疲倦,也可用於治療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壓。

人蔘葉和人蔘功效一樣嗎


● 人蔘葉和人蔘都來源於五加科植物人蔘,人蔘葉為乾燥的葉子,人蔘為乾燥的根和根莖。兩者的功效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 人蔘葉和人蔘都有補氣、益肺、生津的作用,都可用於治療氣虛、肺虛咳嗽、津傷口渴等。
● ● 人蔘葉還有祛濕、醒酒提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暑熱煩躁、飲酒過度所致頭痛、頭昏等;人蔘補氣的作用比較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的作用,是拯危救脫的重要藥物,可治療元氣虛極欲脫、脈微欲絕等重危證候,且人蔘還有補脾、養血、安神益智的功效,還可用於治療脾虛食少、氣血虧虛、驚悸失眠、陽痿宮冷等。

用藥誤區


● 誤區:人蔘葉無毒副作用,所有人都能服用
● ● 雖然目前未見文獻資料顯示人蔘葉有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但並不代表所有人都適合服用人蔘葉。人蔘葉藥性寒涼,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