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目埕村

大目埕村

人口2300人,580戶,31個村民小組,轄溪口,大目埕,河沃3個自然村。東鄰大瀨村,西接洋石村,北連大目溪村,南隔閩江源口村徠相望,有渡船相通。村以陳、余姓為主。耕地面積1273畝,山地面積2000

余畝,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村盛產黃皮果、橄欖等;1998年引水工程上萬米,總造價約45萬元;2002年鋪設大目埕水泥路5公里(接福古路

線)。116縣道從後山蜿蜒向西,峰福鐵路在此設有大目埕貨運站。村有禮堂、大目埕小學;有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大王廟始建於清代年間;佔地面積近百平方米的舍人公廟;老人活動中心;現佔地

面積1000平方米的成公堂。村委曾被評為閩侯縣“文明單位”、“先進黨支部”等。

歷史文化


大目埕村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氏宗祠。分支於長樂市江田鎮,遷至已有五、六百年歷史,已傳二十七世。宗祠建於清朝,現佔地面積千
余平方米。根據《姓纂》的記載,陳姓最早出自為媯姓,也就是大舜的後代。陳,最初是一個地方,本來是太昊之墟(畫八卦之所)。周武王
的時候,把這個地方封給了舜的後裔媯滿,還把女兒太姬嫁給他,稱為胡公。後來,他的十世孫媯完,因故奔齊,才開始以國為氏,創造了“
陳”這個姓氏。當時,胡公滿所擁有的陳地,大致是現在的河南開封以東,至安微毫縣以北,都城宛丘,即現在的河南淮陽縣。這塊地方應該
是陳徠姓漢族的最早發源地。